央广网武汉7月4日消息(记者赵玲)5月26日,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警务技术四级主任万松,在连续多日高强度工作后,突发脑溢血倒在工作岗位上,经抢救无效不幸牺牲,年仅50岁。这位荣立个人一等功的技术尖兵,用28年从警生涯诠释了“以数据铸剑,守一方平安”的信念。
生命最后一刻,他仍在打磨数据报告
“我走了,上班去了啊!”5月26日清晨,万松如常向妻子告别,未曾想竟成永别。当天上午,他仍在专注审阅“五一”大客流应对复盘报告。
“要严谨,不能出错,这些报告可是要作为市局决策参考的。”民警胡欣回忆,这是万松牺牲前最后的工作场景——他眉头紧锁,逐页勾画,反复核对每一组数据。
5月26日中午12时02分,万松在工作群发出最后一条指令:“下午4点开周例会”。13点58分,同事胡欣推开门时,看到他斜靠在沙发上,脸色煞白,迅速将他送往医院抢救。救护车上,胡欣紧紧抓着他的手使劲地喊“万主任醒醒”,却再也没等到那个温和的回应。
翻开万松的工作日志,每一页都写满了对职责的坚守。5月21日至22日武汉预报大暴雨,他连夜梳理12345市民热线留言与历年积水数据,精准研判出全市几十处易积水点位,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送至相关部门;5月23日,他组织起草了“五一”大客流应对复盘报告和端午节大客流预测研判分析;5月25日周日,本应陪家人的他因紧急数据分析任务,从上午9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
“5月26日那天,他7点就到了单位,处理完警情研判报告后,又召集我们打磨端午节预测分析,直到快12点才结束。”同事王国栋哽咽着说,“他总说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要用责任心让数据产生守护生命的温度。”
从“学霸”到智慧警务“拓荒牛”
1997年,万松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面对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机遇,他毅然选择加入武汉公安。
“他说,穿上警服才能实现抱负。”同窗好友卜元哲回忆道,“用技术革新守护一方安宁,是他毕生的信念。”这份抉择,让他在技术岗位上坚守了28年。
2016年,武汉公安站在传统警务向智慧警务转型的关口。万松作为兼具侦查经验与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双料”人才,被武汉市公安局选调参与组建大数据实战应用中心,成为6人初创核心之一。彼时,公安大数据应用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无成熟经验可循。万松参与绘制建设蓝图,将侦查经验融入数据分析。
“一年时间,我们跑了17个分局、30多个派出所。他让我们带着笔记本蹲点接警台,看民警怎么用数据,缺什么功能就记下来。”民警闵捷回忆万松的坚持,“他说只有知道一线怎么用,后台数据才有灵魂。”
2018年武汉公安大数据实战平台上线时,万松带领团队通宵达旦驻守在机房,确保各警种数据互联互通。当系统显示数以千计民警同时在线,这位严肃的技术骨干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用数据说话”:严谨与创新的践行者
“我们首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用数据支撑观点,千万不能为观点去找数据。”这是万松给团队定下的“铁律”,民警胡欣对此铭记于心。
2017年撰写首份跨年夜安保报告时,为核实江汉路人流预测值,万松带着团队蹲在指挥中心,一帧帧回看三年监控录像硬数人头。报告中268个数据,他拿着计算器逐个验算,发现一个小数点错误立刻圈出:“别小看0.1%的警力部署差,放到现场就是几百人的安全隐患!”八年间,万松带领团队完成160余篇重要分析报告。
2024年,万松主导研发的“社会风险预警系统”获评湖北全省政法智能化建设优秀案例。系统运行不久,就成功预警一名走失的精神障碍青年。“我们根据预警信息找到他时,他正往长江边走去。”参与处置的民警说,“这个大数据预警模型,推动了社会治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
禁毒支队副支队长陶豫东深切感慨:“没有他建立的‘一人一档’数据库和‘一图一网’关联体系,我们为了核实一个情况,侦查员必须拿着各种纸质数据到处奔忙,真是‘跑断腿’。”
“他还发挥自己在数据建模上的特长,针对禁毒工作建立了各种工作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实现预警功能,为现在我们整个禁毒防控体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目前我们看到的成效,比如近一年全省十大禁毒案例中有4起是武汉公安侦破的案例,能追根溯源打掉整条链,得益于扎实的数据基础。”陶豫东说。
未竟的事业,不熄的灯火
在万松的办公桌上,常年放着一本笔记本,未完成的任务标着三角符号。如今,那些未完成的文件、未写完的代码,正由战友们接续。
“他总说数据是有生命的,现在我们终于懂了——那些凝结着他智慧的代码,正在替他继续守护这座城市。”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青年民警向一丞说。
万松初创的团队仍在高速运转,武汉公安大数据实战平台每日处理着海量的数据,为千万民警提供研判支撑。每逢“跨年夜”“樱花季”“武汉马拉松”等重大活动,警方依托该系统进行风险研判、科学部署警力。
万松牺牲后,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同学纷纷悼念这位昔日的“学霸”。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易辉表示,学院将以万松校友事迹为蓝本,筹建“科技强警”育人基地,让更多学子接过接力棒,用代码守护国家安全、人民安康。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