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武汉10月28日消息(记者赵玲) 10月27日晚,“何以中国·家住长江边”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湖北省武汉市正式启动。活动聚焦长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时代价值,通过多元视角与生动叙事,展现长江流域深厚的文明积淀、蓬勃的创新活力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

“何以中国·家住长江边”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央广网记者赵玲 摄)

启动仪式围绕“文化长江”“开放长江”“生态长江”和“长江新时代”四大篇章展开,邀请专家学者及行业领军人物进行主题分享,共同展现长江深厚的历史底蕴、多元的文化交融、显著的生态成就与澎湃的创新活力。同步启动的媒体采风活动将于近日实地探访武汉、荆州、宜昌等地的多个典型点位,见证湖北“支点建设”的生动实践。

赓续千年文脉,守护文明之源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杨理胜以“章华歌舞 云梦风烟”为题,揭示了秦楚文化在长江流域的碰撞与融合,阐释了以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文化如何与北方文化交融,共同构筑了辉煌的汉文化。

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杨理胜在现场讲述秦楚文化(央广网记者赵玲 摄)

荆州博物馆馆长杨开勇常年奋战在考古一线,主持发掘了熊家冢楚王陵园等重要遗址,为解读长江中游文明演进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他表示,荆州博物馆已出版《楚系简帛文字编》等多部专著,推动长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绘就生态画卷,谱写和谐之篇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深入人心,长江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先锋以“江豚的微笑”为窗口,展现了“十年禁渔”政策的积极成果。他表示,长江鱼类资源逐步恢复,江豚数量稳步增长,“长江大保护永远在路上”。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先锋与大家分享水中的守护故事(央广网记者赵玲 摄)

神农架林区的金丝猴保护成果同样令人振奋。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负责人杨岚通过十年跟踪拍摄,记录了金丝猴种群从“神秘隐士”到“山间精灵”的转变。数据显示,金丝猴数量从2019年的1471只增长至2024年的1618只,栖息地不断扩大,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负责人杨岚讲述金丝猴保护之旅(央广网记者赵玲 摄)

石首麋鹿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杨涛分享了保护区从30多年前仅存64头麋鹿,发展到如今4500多头野生种群的美丽蜕变,展现了湖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湿地修复方面的坚定步伐。

激活创新动能,锻造发展之翼

长江经济带不仅是生态走廊,更是涌动创新活力的发展高地。在科技前沿领域,脑机接口技术正从实验室加速走向临床应用。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忠纯教授阐述了脑机接口作为“双向翻译官”,在解决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临床难题方面的巨大潜力,“技术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好好活’,脑机接口的终极目标是成为连接被困个体与外部世界的‘温暖工具’。”

依瑞德集团副总裁孙聪现场展示脑机接口(央广网记者赵玲 摄)

依瑞德集团副总裁孙聪则分享了国产无创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技术的创新突破。他所在的团队成功研制出国产首台获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设备,并全球首创经颅磁刺激机器人系统。他形象地将声、光、电、磁等物理手段的综合运用,比喻为建立“机器与大脑对话的桥梁”,并展望了脑机接口未来便携化、低廉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坚信湖北能将技术长板转化为产业优势。

国际友人共话长江,文化交流润物无声

此外,长江的开放性孕育了包容的文化特质。来自埃及的颜渊、塞内加尔的郭飞龙和俄罗斯的艾思嘉三位国际友人,分享了他们与长江、湖北的故事。颜渊将长江与尼罗河相比,感叹大河文明的包容与共鸣;郭飞龙通过镜头记录武汉“里份”建筑,探寻城市开放的历史脉络;艾思嘉则以马面裙与AI古装照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他们表示,愿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推动长江故事走向世界。

三位国际友人分享了他们与长江的故事(央广网记者赵玲 摄)

据悉,“何以中国·家住长江边”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将持续深入挖掘并传播长江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回答“何以中国”的时代之问,为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注入新的动能。

编辑:左洋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