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乡村振兴,见证美丽蝶变;聚焦湖北,读懂共同富裕。为立体展现湖北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生动实践。央广网湖北频道特别策划推出《和美乡村新画卷(第三季)》“田园新曲”主题调研报道,用脚步丈量“大国粮仓”的底气,用镜头捕捉“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跃动,用话筒传递“共绣和美乡村”的欢歌。

央广网十堰10月14日消息 青山叠翠,溪水潺潺。深秋时节,记者驾车行驶在十堰市茅箭区茅塔乡大坪村新修的柏油路上,一幅五彩斑斓的乡村画卷在眼前铺展。道路两旁,连片的葡萄园果香四溢;生态园中,亲子家庭体验着农事之乐;直播间里,村民正对着手机热情推介农产品……这个昔日的普通小山村,依托“农文旅教”深度融合,充分挖掘乡村多元功能价值,不断激活着“共富链”。

航拍大坪村一隅(央广网发 茅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农特产品”驱动“强村富民”

“快来尝尝我们种的阳光玫瑰!”大坪村党支部书记王先玉热情地招呼着,手中的剪刀利落地剪下一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在大棚里,葡萄都套着特制的纸袋。“这是物理防虫法,我们全程不打农药。”

王先玉介绍村里种植的葡萄(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王先玉算了一笔账,采用滴灌技术和密植方法,每亩葡萄产量可达3000斤以上,按采摘价10元一斤计算,亩产值超过3万元。仅葡萄园一项,每年就能为村里带来150多万元的毛收入。

大坪村的葡萄采摘园内硕果累累(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这里不仅有10余种精心培育的葡萄品种,还发挥山区生态优势,依托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培育出猕猴桃果干、有机茶叶、高山蜂蜜、艾草制品等10余种高附加值农产品,其中“武当蜜语”蜂蜜品牌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成长课堂”搬进田间地头

“我知道花生是长在土里的,但亲手拔出来还是第一次!”在忆乡坪农文旅产业园的劳动实践田里,七年级学生王子轩举着一株刚拔出的花生,脸上写满兴奋。在他身旁,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拔秧,有的抖土,忙得不亦乐乎。

学生们在田野里进行农事体验(央广网发 茅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作为十堰市首家省级中小学生劳动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我们采取‘研学实践+农事体验+旅游经济+红色文化’的发展模式,自营业以来,每周都会迎来一批批参加研学实践的学生,年接待学生群体和市民群体达17万人次,已成为茅箭区最受欢迎的户外课堂。”该产业园负责人高娜对记者说道。

研学的学生们亲手制作农家菜(央广网发 茅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们不只是让学生来干农活。”高娜指着远处的实践工坊介绍,“从认识作物生长到学习传统农具使用,再到亲手制作农家饭,我们设计了一整套沉浸式课程。另外,还开发出非遗传承、生态科普等8大主题研学课程,更好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成长需求。”

抱团发展串起“共富链条”

产业园的火爆,活化了周边分散的农业、教育、文化等资源,通过“以点带面,串珠成链”的规划,一条融合“农业种植-文化体验-生态观光-实践教育”的特色产业链被成功激活,将田园风光与深度体验交织成网,精准对接了消费者对多元化、个性化旅游的新需求、新期待,带动相关产业年均增收约80万元。

大坪村的研学基地(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由此形成的“发展共同体”,其带动效应持续显现,辐射十堰城区,联动周边茅塔乡、大川镇、赛武当自然保护区等3个乡镇抱团发展,立足资源禀赋,按照“一乡一品、一镇一特”,差异化发展林下中药材培育、传统手工艺制作、乡村民宿运营等优势产业,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行走在茅箭的乡间,耳畔是溪流与欢歌的交响,眼前是青山与产业的交响。这片希望的田野,正以“农文旅教”融合为笔,在新时代的画卷上,奋力绘就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美乡村新篇章。

监制:李欢

统筹:张卓

记者:赵玲 邓子依

视频:邓子依

特别鸣谢:茅箭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左洋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