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外出务工人员众多,每至农忙时节,劳动力短缺,找人帮忙种田成了大难题。这一困境该如何破解?
在咸宁市咸安区溪桥汤垴村一组,62岁的陈咏枝与丈夫夏锦山积极响应号召,踏上了科技种田之路。从过去依赖人工,到如今巧用机器,他们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2月21日,在一片油菜田边,夏锦山正专注地调配药肥。“34升药肥水,刚好能喷洒17亩田。”夏锦山边操作边介绍着。今天天气晴好,正是给油菜田施药肥的好时机,他负责精心调配,而妻子陈咏枝则承担起操作无人机施药肥的重任。
只见62岁的陈咏枝脚步轻快地从田间走来,她熟练地操作着无人机,“用无人机施肥,前期准备工作很重要。首先要精准圈定田地范围,再设置好飞行速度,飞行高度要控制在距离作物2.5至3米,同时,得提前绕开或者清除田地里的障碍物,准备就绪后,无人机就能自动执行飞行任务了。”
陈咏枝是老牌高中毕业生,2017年之前,她和丈夫一直在广东鞋厂打工,婚后多年未曾涉足农事。后来,陈咏枝不幸患上直肠癌,不得不回家治疗。身体康复后,闲不住的她看着村里不少田地无人耕种,深感可惜,便毅然流转了近700亩土地,投身农业生产。因农忙时请工困难,去年5月,陈咏枝决定学习操作无人机,协助丈夫进行播种、施肥、打药等农事作业。
“以前请5个人,忙上一周才能完成播种、打药、施肥的活儿,现在有了无人机,两天就能轻松搞定。”陈咏枝笑着说道。
除了打理自家的农田,夏锦山夫妇还充分利用家中的农机,为其他有需求的村民提供服务,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赚取一些额外收入补贴家用。尽管农事辛劳,但他们苦中作乐,日子过得十分充实惬意。
咸安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钱远宗表示:“我们大力支持发展智慧农业,积极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低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场景。目前,已在14个乡镇办场开展了10余场次的农业无人机培训,让拥有无人机的农民熟练掌握了低空飞行技术,切实为农业科技化发展增添助力。”(胡剑芳)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