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北作为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是承载长江文化的关枢之地。为助力湖北打造长江文化高地,提升“支点”文化影响力,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央广网联合湖北省文旅厅推出《寻迹长江》全媒体系列综艺直播,深植长江文化之根,解读荆楚文化密码,让厚重文化变得可触可感,让长江故事生生不息、永续流传。

央广网武汉10月31日消息 长江浩荡,文脉千年。在奔流不息的母亲河畔,武汉以江为韵、以诗为魂、以水为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时代新声。

10月31日,央广网《寻迹长江》全媒体系列综艺直播走进武汉,由主持人、文化专家、文旅推荐官组成的“知音探秘团”,自黄鹤楼启程,行至武汉长江大桥,以一小时沉浸式行走,串联起一座城与一条江的文明对话。

直播聚焦“诗词、知音、水”三大文化主线,融合实景演绎与互动体验。在黄鹤楼顶楼,主持人以李白诗句引题,对话专家解读“知音”内涵;诗词碑廊中,“江、楼、友”为主题的飞花令,激活千年文脉;《凤舞九天》楚舞展现地域风情;文创寻宝环节则巧妙融入武汉方言与早餐文化,呈现市井烟火气。探秘团最终行至长江大桥,共话“水润江城”的生态变迁与人文精神,完成从历史到现实的文化巡礼。

诗意江城,文脉绵延

《凤舞九天》舞蹈表演在黄鹤楼前精彩呈现(央广网发 黄鹤楼公园供图)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登临黄鹤楼,远眺江流东去,可感历代诗人与此地此水的心灵共鸣。李白、崔颢、白居易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不仅是诗篇,更是跨越时空的情感寄托。

诗词,是武汉流动的文化基因。这座城市,把诗写进了生活里。清晨的热干面摊前,午后的长江大桥上,傍晚的江滩公园里,处处都是诗的注脚。

武汉江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历代诗人登临黄鹤楼极目楚天,留下无数壮丽诗篇,形成了独特的“江山诗境”。这些作品不仅镌刻于楼阁廊柱之间,更融入城市肌理,成为武汉“江城”气韵与“江湖”精神的生动诠释。

知音文化,心契古今

如果说诗词是武汉的形,那么知音就是武汉的魂。

古琴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知音”二字,源于伯牙与子期在古琴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但在武汉,知音文化远不止于此。

“黄鹤楼不仅是地理制高点,更是文化的交汇点。”文化专家阚如良如是说。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登临题咏,以诗会友,完成了一次次跨越时空的知音相会。

知音文化,早已融入武汉的城市性格。武汉人常说“讲胃口”“搭白算数”,话语间透着肝胆相照的义气。江边偶遇、景中共情,皆可成知音。这份源自历史的相遇哲学,至今仍在三镇回响。

水韵江城,胸怀天下

武汉,是一座从水里“长”出来的城市。

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百湖环绕——这独一无二的地理格局,赋予了武汉“九省通衢”的枢纽地位,也塑造了武汉人“看惯了大江大湖”的开阔胸襟。

武汉黄鹤楼夜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古至今,武汉始终是联通长江流域的关键支点。站在武汉长江大桥上,能最直观地感受到“水润江城”的深意。长江在带来滋养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而在与洪水的千年博弈中,武汉人锤炼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

这种精神,已从“抗洪”延伸到“治水”与“用水”。今天的武汉,江滩公园如城市绿肺,生态文明建设让长江文化不仅停留在历史中,更在新时代绽放出可持续发展的光芒。

总有一次相遇,属于武汉

武汉城市风貌(央广网发 湖北省文旅厅供图)

从黄鹤楼的诗意千年,到长江大桥的时代强音;从楚舞的浪漫飞扬,到市井烟火的温暖滋味——武汉,是一座值得你慢慢走、细细品的城市。

武汉户部巷美食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这里,长江不是远方,而是生活;知音不是典故,而是可遇的缘分。

“探寻长江印记、解锁文明密码,知音湖北,大美长江。”这一程,不只是旅行,更是一场与文明对话、与江河共鸣的心灵之旅。

总有一次相遇,属于武汉。这座城市,等你来书写属于自己的“知音故事”,在长江文明的支点处,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坐标。

监制:李欢 张卓

统筹:赵玲

记者:赵玲 左洋

视频:左洋 邓子依

主持人:王艾嘉

特别鸣谢:武汉黄鹤楼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编辑:赵玲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