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荆州10月30日消息(记者赵玲)蜿蜒的长江故道,碧波轻漾,一头圆头圆脑的江豚跃出水面,划出一道银色弧线;不远处的湿地深处,成群麋鹿悠然踱步,呦呦鹿鸣回荡在晨曦之中。这里是湖北石首,长江“九曲回肠”荆江段上一片生机盎然的生态绿洲。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头麋鹿在朝阳中觅食(央广网发 黄志刚 摄)

10月29日,当记者来到这片由长江自然裁弯形成的天鹅洲故道区域,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比邻而居,在这片水泽秘境中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长江生态保护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江豚与麋鹿,两大稀有物种的种群复苏,见证着长江大保护战略下的生态重生。

江豚:从“孤舟”到“方舟”的迁地保护之路

“每天巡护时看到江豚探头换气,就像看到自家孩子一样亲切。”在天鹅洲保护区从事饲养工作15年的丁泽良,曾是一名靠江吃饭的渔民。2008年冬天,他救助了一头因水面结冰无法换气的江豚,从此与这些“水中精灵”结下不解之缘。

从渔民到江豚“奶爸”,丁泽良的转型是长江生态治理中“人退豚进”的缩影。他守护的“天天”“娥娥”及其后代“贝贝”“萌萌”,已成为全球豚类迁地保护与人工繁育的标志性案例。2020年,“贝贝”成功回归自然,成为国内首例人工繁育江豚野化个体。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江豚饲养员丁泽良在喂养江豚(央广网记者赵玲 摄)

“我们正从‘保种’向‘复壮’迈进。”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高级工程师蔡家奇表示,天鹅洲已探索出“迁地保护-科学研究-生态修复”三位一体的保护路径。2023年2月,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相比2017年的1012头,增长了23.42%,江豚数量实现了止跌回升的历史性转折。目前,保护区的江豚种群数维持在80头左右。

2023年4月,来自天鹅洲的江豚“放放”“闺闺”被分批放归长江,标志着我国首次开展迁地保护江豚野化放归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从2015年的首次输出开始,到2023年,保护区已累计向外输出江豚51头,为长江中下游种群复壮提供关键种源。

麋鹿归来:湿地精灵的重生之路

与江豚隔水相望,石首麋鹿保护区内,4500余头麋鹿在广袤湿地中自由栖息。

在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群麋鹿在悠闲觅食(央广网发 李辉 摄)

“今年我们监测到595头新生幼崽,种群年增长率超过20%。”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副科长杨涛介绍,依托长江故道的天然湿地优势,麋鹿幼崽成活率高达95%以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范例”。

为守护这群“湿地精灵”,该保护区建立起“天、地、人、空”全覆盖监测系统,6名巡护员每日骑行十余公里,追踪麋鹿动态,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防范洪水等自然风险。

在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群麋鹿在觅食撒欢(央广网发 黄志刚 摄)

此外,经过多年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等保护举措,麋鹿种群已在北京、江苏、湖北等6个区域恢复重建野外种群,栖息地数量达到92个,种群数量达1.5万头,种群数量居全球第一。

故道为桥:生态安全岛与共生之路

天鹅洲与麋鹿保护区所在的荆江段,因河道变迁形成大片故道湿地,这片长约30公里的水域,成为江豚与麋鹿的“生态安全岛”。

“故道如同长江的‘生态试验田’,既隔离了干流航运与污染压力,又保留了完整的湿地生态功能。”蔡家奇说。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对江豚在戏水(央广网发 肖敏 摄)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近年来,天鹅洲打造“长江江豚苑”生态景区,自2023年运营以来,接待游客数量从1万人次增长至2024年的3万人次。该地还成功举办第六届“长江江豚保护日”主题活动,推动绿色发展意识深入人心。

大江奔流,生生不息。从麋鹿种群的跨越式复苏,到江豚家族的代际延续;从巡护员的单车辙印,到智能监测网的“天眼地网”——长江故道上发生的点滴变化,共同汇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水青山答卷”。曾经见证“九曲回肠”的荆江段,如今正以江豚之跃、麋鹿之鸣,回应着长江大保护的时代命题,成为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编辑:左洋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