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武汉10月16日消息(记者 邓子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江河奔腾处,皆是青春奋斗的坐标。风雨兼程里,都是初心不忘的担当。10月16日,江汉大学校园内洋溢着青春的热浪,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湖北省委网信办、团省委、省教育厅、武汉市委网信办联合主办的“青春华章 我们的回答”网络大思政课主题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

活动现场(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青春步履不停

用脚步丈量时代的温度

青春的回答,从来不是纸上的空谈,而是脚下的丈量。

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余典,是 “行走的青春” 的践行者。今年春天,她与北大、清华等11所高校学子一道,走进武汉15个高质量发展点位。在知音号感受江风拂面,在光谷空轨体验 “空中穿行”,尝一口中医药奶茶品味文化创新,听小米、岚图专家解读智能制造 —— 这些经历让余典真切感受到:“原来理论课里的‘中国式现代化’,在湖北,是看得见、摸得着,甚至闻得到香味的。”她口中的“行走的青春”,正是全国468所高校、4.46万篇社会实践故事的缩影。

余典进行《行走的青春》主题分享(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余典的青春,也在行走中绽放光芒。六年间,她与团队跨越五省八地:在新疆博州拍摄民族文化交融的纪录片,在贵州遵义将红色基因融入文创设计,在武汉都府堤助推“红巷爷爷”的故事登上《新闻联播》。“我们不做书斋的旁观者,而做故事的书写者、人民的记录者、时代的在场者。”她说,“这就是我们交出的青春答卷。”

信仰点亮灯火

上甘岭精神的时代回响

“我不是英雄,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才是英雄。”这句话,出自电影《上甘岭》中卫生员王兰的原型、今年89岁的王清珍老人。

思政课上,王清珍的孙子刘航站上了宣讲台,将奶奶的青春故事娓娓道来。1950年,年仅14岁的王清珍参军入伍,五个月后主动请缨赴朝参战。在上甘岭的坑道里,这个还没有枪高的女兵每天要照顾20多名重伤员。最忙的时候,她连续七天没有睡过安稳觉。“哪怕牺牲,也要把伤员照顾好。”这个信念支撑着她在炮火中坚守。

刘航分享奶奶王清珍的青春故事(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为国为民奋斗到底,才不枉人间走一趟。”刘航至今记得奶奶的教诲。如今在国网孝感供电公司工作的他,把这份红色记忆融进了血脉。“奶奶在上甘岭坑道里救人时,会点着一盏煤油灯。如今每次我巡线,看到万家灯火,就仿佛看到了奶奶信念的延伸。”

在抗冰灾、赴山火的电力保供一线,刘航像奶奶一样冲在前列。同时,他作为一名红领志愿宣讲员,让上甘岭英雄的事迹激励着更多当代青年。“从豆蔻年华上战场,到迟暮之年岁月沧桑,奶奶唯一没有变的就是信仰。”刘航说,“我们要坚定信仰,铭记历史,接续奋斗,让上甘岭的精神丰碑永远滚烫。”

青春正步铿锵

阅兵场上的使命与荣光

从战火纷飞的上甘岭到举世瞩目的长安街,青春的接力棒传到了新一代手中。

2025年2月14日,长江大学学生,同时也是一名退伍军人的石春梅在四川老家接到选拔民兵参加阅兵的通知后,怀着激动的心情连夜赶车奔赴武汉。

石春梅和柯思琪分享阅兵经历(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六轮严苛筛选、四次细致体检、190天封闭训练……“每天要劈成千上万次腿,把每一个动作刻进肌肉记忆里。”

“是什么让我们坚持下去?”石春梅的战友柯思琪说,“是一种信念和使命——向世界展示当代民兵的形象和风采。”

当她们英姿飒爽地走过天安门广场时,热心的群众送上大大的点赞,欢呼声和掌声经久不息。

“走过长安街,到了阅兵村,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石春梅说。

赛场上为国争光

“不服周”的中国女足

“我们是冠军!”2025年5月24日,武汉车谷江大女足在首届亚足联女足俱乐部冠军联赛决赛中鏖战120分钟,历经六轮点球大战,最终夺冠,全场沸腾,掌声如雷。

现场,武汉车谷江大女足队员刘艳秋登上宣讲台,将这份荣耀背后的奋斗故事娓娓道来。“每次穿上队服,我们心里都揣着一股‘不服周’的韧劲。”

刘艳秋进行《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主题分享(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从连续5次夺得女超联赛冠军,到实现国内赛场“全满贯”,再到“登顶亚洲”,刘艳秋说,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心里不仅要装着足球,更要装着责任和为国争光的担当。

如今,荣耀并未止步。她们带着“不服周”的韧劲,正加紧备战世界女子足球俱乐部冠军杯,向着“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目标,全力冲刺,为国家荣誉拼铸荣光,让世界看见中国女足!

智造引领未来

机器人赛道上的中国答案

充满科技感的外形、灵活的肢体动作、智能的交互体验……现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兴炜从机器人手中接过话筒,开始了他自主创新之路的分享。

赵兴炜从机器人手中接过话筒(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这是我们湖北‘土生土长’的机器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的研发是一条完全自主创新的道路。”赵兴炜介绍道,在该机器人的研发过程中,面临关键的技术抉择,团队选择放弃采用他人已有的成熟技术,毅然选择走上了自主创新的“新赛道”。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我们希望在新赛道上,为中国机器人锻造真正自主可控的力量之源。”赵兴炜说,这意味着我们要从零开始、另辟蹊径。

研发的过程充满了挑战,而赵兴炜与他的团队则抱着“不服输”的信念,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探索出一条条创新之路。“最后团队从航天技术中获得了灵感,让小小的‘行星滚柱丝杠’承载起800公斤的负重。”赵兴炜说道。

赵兴炜进行《机器人“总动员”》主题分享(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如今,“荆楚001号”即将走进东风汽车的生产线,执行装配与质检任务;首批服务养老场景的机器人,也将投入实际使用。“我们不做跟随者,我们要做领跑者。”赵兴炜说。

于无声处听惊雷

“精细爆破”背后的科技担当

“同学们,说起爆破,你们会想到什么?”江汉大学研二学生张淑童手持一根类似火腿肠的物品走上舞台,引得学子们一片错愕。

随后,张淑童揭开谜底。“这不是火腿肠,而是一根炸药,它在形态上和乳化炸药几乎一样,但只有通过电子雷管才能精确引爆。”张淑童说道,正是这种“小身材、大能量、高精度”的炸药和雷管实现的精细爆破技术,发挥了“点石成金”的力量,促成了天堑变通途、大桥通南北,实实在在地改变世界,造福社会。

《以爆棚之力 筑强国之基》主题分享现场(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在川藏铁路,团队驻扎海拔4000米高原,研发“机械化装药技术”,将单次爆破进尺从2.6米提升至5.1米;在鄂州花湖机场,他们用“台阶爆破”将三座大山夷为平地,却让周边居民楼的玻璃“一丝未动”;在汶川地震等灾害中,他们用爆破技术开辟生命通道,成为“危难时刻的生命守护者”。演讲中,张淑童与她的导师——精细爆破全国重点实验室谢全民教授共同讲述了“精细爆破”如何支撑起国家重大工程,赢得现场学子一片掌声。

在他们的讲述中,爆破不再是“危险”的代名词,而是“精准”与“安全”的科技艺术。“精细爆破的背后,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担当。”谢全民说

青春何为?奋斗是青春最鲜明的底色

从余典的“行走青春”,到刘艳秋的“铿锵玫瑰”;从赵兴炜的“机器人总动员”,到谢全民的“精细爆破”——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回答着同一个问题:青春何为?青春何谓?

青春是行走,是拼搏,是创新,是担当。青春是“不服周”的韧劲,是“敢为人先”的勇气,是“人民至上”的坚守。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青春可以有无数种表达方式——可以是赛场上拼搏的身影,也可以是实验室里专注的眼神,还可以是田野间坚实的脚步。但无论选择哪条道路,奋斗始终是青春最鲜明的底色。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堂特殊的思政课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落下帷幕,而青春的答卷,仍在祖国大地上继续书写。

编辑:左洋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