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武汉7月27日消息(记者赵玲)黑膜池中沼气翻涌,实验室里数据跃动,茶田的新芽沐光舒展……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用24年实践,将猪粪污变成“绿电能”、庄稼汉转型“新农人”。这条“猪-沼-农”循环链,正成为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杨湖养殖基地航拍图(央广网发 金加正 摄)
技术闭环:从污染负担到绿色动能
7月21日,记者走进湖北金林杨湖养殖基地,种猪栏舍外闻不到刺鼻异味,看不见粪污横流,时不时飘来阵阵茶香,技术员正通过智能终端实时监测生猪的生产数据。这源于基地采用的“猪沼共生”生态循环模式,将传统养殖的痛点——粪污,成功转化为驱动绿色发展的宝贵资源。
技术员通过智能终端查看猪场(央广网记者赵玲 摄)
记者在基地看到,养殖产生的粪污通过密闭管道输往处理中心。“粪污经过固液分离后,固体变有机肥,液体发酵生成沼气、沼液和沼渣。”企业负责人林万清指着远处黑膜厌氧发酵池介绍。
这套投资3600万元建设的粪污资源化利用系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目前,基地配备的4台沼气发电机年发电340万度,可满足场内自用需求,年节约电费约170万元;处理后的粪污年产9000吨固体有机肥,可替代2250吨化肥,节约化肥费用450万元,降低种植成本约350万元。
“环保是发展底线,更是核心竞争力。”林万清表示,该系统的应用使得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2015年,这一模式获得农业农村部高度评价:“领先全国、值得推广”。
生猪养殖项目产崽舍(央广网发 金加正 摄)
与此同时,企业核心竞争力还体现在破解种源依赖上。通过联合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持续开展种猪登记、性能测定与遗传评估、选种选配等育种基础工作,并结合分子育种新技术开展系统性种猪选育工作,企业培育的优质种猪品牌连续多年参加湖北省种猪拍卖会,荣获近二十项冠军。
“五年内,我们要让种猪产能进入全国十强,PSY(每头母猪年供断奶仔猪数)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30头。”林万清立下目标。
政策赋能:打通绿色转型“最后一公里”
“‘猪沼共生’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江夏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段善斌介绍,近年来,江夏区运用区域科教资源优势,通过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举措,创新构建了“猪-沼-茶、果、菜、林”多种形式的种养结合生态大循环模式,成功实现污染物零排放与资源全利用。
生猪养殖场航拍图(央广网发 金加正 摄)
政策支持力度显著。江夏区对新建日处理能力不低于千吨级的区域化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补贴,支持企业购置沼液运输罐车、铺设沼液运输管网等。同时,组织专家宣传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先进模式,引导企业签订供肥协议,保障资源化产品的消纳利用。
在政策有力催化下,该企业从2001年负债接手的濒危猪场,逐步发展成为年出栏50万头、综合年产值超10亿元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其示范效应带动全区陆续建成8个生猪绿色发展项目,流转土地5.13万亩,有力推动了江夏区生猪养殖行业绿色发展。
生猪养殖场航拍图(央广网发 金加正 摄)
“猪沼共生”模式不仅实现了环境改善和企业发展,更惠及了当地农民。张刚2005年入职该企业时是一名学徒工,如今已成长为管理万头猪场的负责人。“得益于公司完善的‘师傅带徒弟’培养机制,我从农民工到饲养员、从技术员一步步走上管理岗位。”张刚介绍,二十年间,其月收入从800元增至2万余元,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这种人才培育模式正在释放乘数效应。据统计,该企业416名员工中,60%来自江夏区,人均月收入达7000元,有效带动了当地就业和增收。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