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恩施7月10日消息(记者邓子依)北纬30°黄金产茶带的神奇,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化作一缕穿越千年的茶香。7月10日,由央广网特别出品的大型人文地理纪录片《沿着纬度听中国》第一季第四集《茶之故乡》在央视十套播出。本集镜头聚焦恩施,探寻这片巴山峡川孕育的恩施玉露,如何以蒸青古法串联起从盛唐到新时代的文明密码。
北纬30°线与湖北恩施擦肩而过,这片位于武陵山区腹地的土地,藏着茶树生长的天然密码。作为“世界硒都”“鄂西林海”,恩施森林覆盖率高达70%,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为茶树营造了温润的生长环境,这里的茶树一年可采三季。而土壤中富含的“硒”元素,更让这里的茶叶自带独特的地理印记。
恩施玉露核心产区风貌(央广网发 恩施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作为恩施玉露核心产区,恩施市从2017年推进茶叶生产全域绿色化以来,已建成15万亩恩施玉露绿色、有机食品原料基地,每一寸土地都在孕育着高品质的茶叶原料。
采茶时节,山间的嫩叶刚被采下,便被送到制茶车间里进行蒸制。88岁的杨胜伟,作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正将鲜叶铺展在竹屉上,这双与竹屉相伴67年的手,早已刻满蒸青技艺的时光印记。当100摄氏度的饱和蒸汽如轻纱般掠过鲜叶,在短短50秒的蒸制时间里,青草味褪去,清香味渐生,这是恩施玉露与其他绿茶最本质的区别。
“全世界六大茶类,找不出和我们蒸青灶、焙炉相似的工具。”杨胜伟的话语里,透露出对恩施玉露蒸青技艺的古朴坚守。300多年前,当炒青工艺席卷中国时,恩施玉露独守《茶经》中的“蒸之、焙之”的工艺,最终成为中国茶叶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蒸青针形绿茶。
恩施玉露核心产区风貌(央广网发 恩施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一片茶叶的蜕变,需经9道工序:从鲜叶采摘到摊青、蒸青、揉捻、整形上光……最终造就其“形似松针,紧细挺直”的独特外形,以及干茶翠绿、汤色青绿、叶底嫩绿的“三绿”特征。
从山间茶苗到杯中茶汤,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的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工艺留存,而是融入生活肌理的文化延续。60多年来,杨胜伟这位新中国培养的茶专业大学生,带过4000多名徒弟,将蒸青技艺化作修身之道:“做茶如做人,要精准,更要坚守。”
如今,这缕从历史深处飘来的茶香,已变为枝繁叶茂的产业图景:目前,恩施玉露品牌价值达42.72亿元,已有76家企业获得“恩施玉露”证明商标授权,300多家体验店、实体店如繁星般遍布华中、华南、华北等主销区,80万茶农在产业链上共享红利,日子越过越红火。
茶农在茶园里采茶(央广网发 恩施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当《沿着纬度听中国》的镜头掠过茶园里忙碌的身影,定格在茶坊蒸汽氤氲的瞬间,北纬30°线在此刻被赋予了超越地理的意义。恩施玉露用蒸青的温度,将《茶经》的智慧、民族的坚守与产业的创新,都融进了一盏茶汤里。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