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武汉11月20日消息(记者邓子依 左洋)2025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期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主任、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青锋接受央广网专访,分享了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的精彩实践。

过去十多年间,依托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与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王青锋带领团队携手肯尼亚、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团队累计引入杂交水稻、葡萄、猕猴桃、小米、玉米等60余种中国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在当地开展示范种植。

“作物种植离不开适宜的水、土壤和气候条件,初期我们也遭遇过失败。”王青锋坦言,葡萄引种的十多个品种中,就有部分因不适应非洲气候未能成功。经过多年摸索,团队摸清了非洲本土农业生产条件与作物生长特点,如今,已有数个葡萄品种已在当地开花结果,并实现规模化生产。此外,针对当地畜牧业需求引进的菌草,因蛋白含量高,有效提升了奶牛产奶量,缩短了肉牛成熟期,广受当地农民认可。

“非洲有粮食安全的现实需求,也有生产基础,关键在优质品种和适配技术。”王青锋表示,中非科学家携手,将为非洲粮食安全筑牢支撑。他认为,中非合作是双方共同需求,唯有秉持共同发展理念,才能实现全球共赢。

编辑:赵玲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