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和煦,河水潺潺。11月20日,咸宁市咸安区高桥镇白水村孟家湾的崭新堤坝静静伫立,与洁白村道相映成景。这里曾是一条令人揪心的土堤,每到汛期,村支书黄彪彪和村民们总要严阵以待。如今,它已化身守护家园的坚固屏障,堤旁小屋也将成为防汛值守的新据点。
这抹蝶变,源自白水村今年成功申报的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近400万元,整治道路、水塘、便民桥,村民投工热情高得很!”黄彪彪的话语里满是欣慰。

项目启动之初,“会不会走形式”“工钱能按时发吗”等疑虑萦绕村民心头。村两委接连召开25场“屋场会”,用家常话讲政策、算明白账,把群众建议融入规划细节,终于解开了大家的“心结”。
7月底的施工报名日,300余名村民涌向现场,远超用工需求。村里经慎重商议,温情施策:困难群众优先上岗,年长村民安排轻体力劳动。当天,3条主干道同步开工,沟渠塘堰整治也随之启动。

项目不仅刷新了村容,更让村民练就了真本领——村民李军学成砌石护坡技术后,因技术扎实、干活实在,被外镇工地高薪聘用。
“用工、考勤、工资发放名单均已公示,确保阳光透明!”黄彪彪介绍,目前工程进度已超过六成,累计发放工资41万余元,预计还将发放143万元以上,175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此外,崭新的基础设施吸引了种植大户前来,一举流转200亩土地种植果蔬,进一步带动了更多务工机会。
同样焕发生机的,还有官埠桥镇官埠老街。这条始于明代的古街,曾是繁盛航道的重要节点,承载着咸安人厚重的历史记忆。
采访当天,青石板路上,工匠们正忙着铺设路面。镇干部沈强介绍,以前的街道历经岁月冲刷,坑洼易涝,造成群众出行不便。如今,街巷以官埠桥为十字路口,前后左右的迎街面,重新铺上整齐的青石板;新修的排水管道悄然藏于地下,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马上就是发薪日了,60多岁的度登林大爷笑开了花——他上个月拿了近万元高薪。万茜阿姨自发在家门口打扫卫生:“路修得这么好,这项目真是办到了我们心坎里!”

横沟桥镇群力村的施工现场同样繁忙,两条即将完工的沟渠,未来将灌溉周边近千亩农田。
从白水村的老堤坝到官埠古街的青石板,从淤塞的旧沟渠到焕新的基础设施,这些承载乡愁记忆的场所,在以工代赈的“春风”中重获新生。
“以工代赈项目有别于传统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推行村民自建,旨在让当地低收入老百姓既参与建设又增收致富。”咸安区发改局党组副书记、区国动办常务副主任徐少强介绍,今年,该区积极策划并申报争取以工代赈项目资金,成功获批项目6个,成功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2130万元,争资份额位于全市前列,实现历史性突破。
在项目策划实施过程中,全区秉持“先有群众,后有项目”的原则,聚焦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就业渠道狭窄等痛点问题,创新“工”的实现模式、放大“赈”的惠民效果。目前6个以工代赈项目正如火如荼推进,预计发放劳务报酬974万元,占中央预算内资金比重达45.7%,将带动682名低收入群体务工增收。
一条条道路连通民心,一项项工程凝聚力量。咸安区将以工代赈与历史文脉保护、民生改善深度融合,不仅让乡村设施更完善,更唤醒了村民的家园归属感与建设热情,在乡野间绘就出设施提质、人心凝聚、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记者 张欢 通讯员 黄晨)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