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大冶11月6日消息(记者左洋)氢能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氢能产业是推动能源革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作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湖北省大冶市近年来紧扣国家“双碳”目标,以34.38亿元投资布局“制、储、运、加、用”氢能全产业链,走出一条绿色转型的新路径。

包袱变财富,废弃矿洞点“氢”成金

大冶的转型,始于将历史遗留的“资源包袱”转化为发展新优势。

站在大冶岩穴储氢基地入口,整齐的隧道向山体内部延伸。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里曾是因采矿形成的废弃矿洞,每年需投入资金进行治理和维护。

大冶市废弃矿山光伏发电项目(央广网记者左洋 摄)

大冶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曾面临“矿竭城衰”的严峻挑战:148处已闭库的尾矿库存在安全隐患,传统产业因高耗能、高排放难以为继。

如今废弃矿洞成为国内首个岩穴储氢科研中试基地。92米深的硐室可储存5万标方氢气,承压能力达10兆帕,较地面储氢成本显著降低。“过去治理矿洞需要持续投入,现在不仅消除隐患,还建成了‘地下氢库’。”基地项目经理丁洪元介绍。

曾经裸露的矿坑也被成片光伏板覆盖。这片由废弃矿山改造的光伏矩阵,总装机20兆瓦,预计年发电量2000万度,直供制氢工厂。

制氢工厂的智慧控制中心(央广网记者左洋 摄)

在制氢工厂主控室内,技术员轻触屏幕,PEM质子交换膜电解槽随即泛起幽蓝光泽,纯度99.999%的氢气顺着管道奔涌而出。

“我们的制氢系统采用‘碱性电解槽+PEM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双工艺,完美匹配光伏电力的波动性。”制氢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套系统不仅将制氢能耗降低15%,更实现了“零碱液排放、零废水污染”的清洁生产。

场景促融合,多元应用闯新路

氢能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应用来体现。

在大冶东综合能源站,公交司机甘海军熟练地将加氢枪插入氢能公交的加氢口。“10分钟就能加满,续航200多公里,成本比燃油还低30%。”他说。

目前大冶城区已拥有12台氢能公交、16台氢能冷链运输车、5台氢能渣土车、7台商用氢能物流车,每月消耗绿氢16吨左右,覆盖城市交通、矿山运输、民生保障等多领域。

工作人员正在为氢能公交车加注绿氢(央广网记者左洋 摄)

传统产业也在氢能赋能中加快转型。“过去以煤炭为燃料的冶炼炉,未来有望引入氢气作为还原剂,实现产品含碳量更低、硬度更高的绿色冶炼。”当地某氢能企业负责人张恒介绍,“掺入氢气后,燃烧效率提升约10%,热值达普通燃气的3倍。未来还可探索‘燃气掺氢’模式,助力企业降碳增效、节约用能成本。”

构筑新支撑,系统谋划筑牢产业根基

推动氢能产业集聚发展,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久久为功。

2025年10月,在黄石(大冶)氢能高质量发展产业推介会上,大冶市委书记孙辄介绍,当地已形成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包括设立2亿元产业基金、出台16条专项措施等,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并通过与中科院、华中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推动了一批关键技术落地转化。

鸟瞰大冶氢能创新科技园(央广网发 姜皓 摄)

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燃料电池研究所所长张存满认为:“大冶选择氢能产业是符合实际的。县域发展氢能,关键在于用好自身应用场景,培育特色产业体系。”

目前,该市已初步形成上游制氢有光伏保障,中游储氢有岩洞支撑,下游用氢有公交、重卡等场景覆盖,创新链有高校院所赋能的氢能产业链。

从千年矿都到氢能新城,大冶的转型实践表明:资源枯竭不是终点,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找准转型路径,系统谋划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必将焕发新的生机。

编辑:邓子依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