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江岸之光?行走课堂”青少年思政实践活动举行第四场活动,江岸“追光先锋队”走进汉口历史风貌区的里份区域,在百年老里份福忠里和保元里进行实地调研,运用AI技术设计城市更新改造方案,通过数字技术与人文实践融合的创新模式,展开一场“听得见历史回声、看得见未来图景”的“行走”思政金课。

“里份课堂”解码城市文化根脉

“里份,是武汉特有的居民住宅区的称谓,始于清末。根据地图记载,汉口里份至少有210处。”在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第一设计院团支部书记张丽娟的引领下,这场里份探索和更新之旅正式开启。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参与活动的学生分成两组——历史脉络组和现实需求组,围绕“里份历史价值挖掘”“居民现实生活需求”两大主题,先制定调研计划、采访提纲,然后携带工具包,深入红砖黛瓦、斑驳陆离的巷弄间,展开深度走访调研。

AI赋能焕新历史街区图景

“您家有几口人住在这里,最早的时代记忆是什么?”

“您认为福忠里最突出的建筑符号是什么?”

历史脉络组的同学在现场采访里分老居民,通过访谈追溯里份建造背景,挖掘里份故事,并用镜头捕捉建筑细节与生活场景。现实需求组的同学则聚焦中青年居民,调研居住环境痛点、文化活动需求、商业业态期许、公共空间要求,并测量记录建筑尺寸,拍摄里分现状全景影像。

根据这些一手素材,同学们梳理出里份“诞生—发展—荣光—没落—重生”的主线脉络,总结出里份的现存问题和居民的迫切需求,然后在老师指导下,借助AI技术生成武汉里份的IP形象和改造场景模拟图,进行“里份的新生”视频制作、“时代记忆”摄影展等文化产品的构思。

活动让同学们得到了新的收获和启示。武汉市第六中学高一学生黄馨潼说:“这种跳出课本的学习方式,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武汉的历史文化及其变迁发展,并且运用现代科技参与到城市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去,用自己的力量把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给更多人看。”

思政融合创新引领青春成长

“里份,它是乡愁的容器,是一段无法复制的城市记忆和独特的空间密码。”武汉市七一中学老师彭君红与同学们分享说,“我们的城市就是一个大的课堂,此次活动是一场社会实践,也是一堂很好的思政课。同学们要经常走出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感悟这个城市的发展变化,在开阔视野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江岸“追光先锋队”里的大学学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邱崟认为,城市的历史文化不应掩盖在灰尘的角落,而应该走进人们心中,通过实地调研与热门技术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每一位武汉青年自觉承担起继承发展的责任。

当青少年的脚步丈量过百年里份的砖瓦,当数字技术激活了历史街区的未来想象,同学们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创造者,在触摸历史、倾听民声中,关心城市发展变化,参与城市治理,深刻体悟城市更新不仅是建筑的改造,更是人文的关怀。在这里,历史与未来相遇,青春与城市共成长。

江岸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为发挥好红色资源的育人引领作用,从去年起,连续两年组织开展“江岸之光·行走的思政课”主题实践活动,并从线下向线上拓展,结合AI新技术手段,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走进红色场馆、走进老街老巷,了解峥嵘历史,更珍惜今天的生活。(供稿:中共江岸区委宣传部)

编辑:赵玲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