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兴产业 新荆彩|江陵“六统一”+“数智化”重塑江汉大米产业链

十一月深秋,江汉平原的田野在晨光中铺展,收割后的稻茬整齐排列,空气里还飘着稻米的清香。这片孕育着千年稻作文明的土地,正经历着一场产业变革——江陵县通过“六统一”模式和数智化技术,重新定义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

“六统一”重塑种植标准

站在田埂上望去,连片稻田整齐划一。这种高度统一的背后,是荆州天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推行的“六统一”模式:统一订单生产、标准种植、价格收购、优质储存、高质加工、品牌营销。

2025年,天时农业精选4个核心品种,主导种植面积达13万亩,占其28万亩订单总面积的46%。种植环节实施“五统一”管理,从播种育苗到机械作业,每个环节都有严格标准。

全县17家育秧工厂组成协会,在政府机插秧补贴支持下,农户每亩育秧成本从200元降至170元。机械化率提升让种植效率显著提高。

订单保障让种植户安心。天时农业与江陵县24个村签约,收购实行“优粮优价”,其中,华夏香丝核心品种保底价1.6元/斤,较市场价高出15%-20%,带动农户亩均增收150元以上。

“2+1”保险模式(农户政策性保险+政府商业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将亩保额提至1600元。2023年大风灾害时,企业按约支付补贴845万元,切实保障了农户利益。

智能车间里的“静默革命”

走进湖北楚宏粮油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数智化加工车间,金黄的稻谷在密闭管道中流动,却几乎不见工人身影。

去石、砻谷、筛分等35道工序在全自动化系统中完成,只有偶尔巡视的技术人员和空气中弥漫的米香提醒着这里正在生产。

“这是全省第三家5G智能大米加工企业,年产能20万吨。”公司总经理助理冯姚介绍,5G+物联网云控系统实现毫秒级实时数据检测,云端动态调参。先进色选机剔除率达99.9%,成品率提升3%,人工成本节约60%-70%。

3600万元技改投入让楚宏粮油加工能力从8万吨跃升至20万吨。其推出的400克真空小包装“江汉大米”售价达8元,成功打开高端市场。

全链条品质守护

好大米需要全程呵护。江陵推进智能仓储建设,新建及改造的准低温仓房配备制冷空调与信息化平台,夏季粮温控制在20℃以下。氮气气调储粮技术的引入,进一步降低了产后损失。

品牌建设同步推进。天时农业构建“江汉大米+千里江陵”双品牌矩阵,产品入驻京东等平台,并通过“一码溯源”体系让消费者扫码可查产地信息,筑牢品质信任。

如今,“江汉大米”核心订单生产面积达13万亩,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亩以上,带动优质粮食面积50万亩以上。从标准化种植到智能化加工,从科学储粮到品牌营销,江陵正在用全产业链思维重塑稻米产业,让江汉稻香飘得更远。(记者 喻昭阳 见习记者 董晨旭 通讯员 郑楠楠、朱贝依、董凌云)

编辑:赵玲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