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武汉10月27日消息(记者邓子依)10月26日下午,2025中国牧场大会启动仪式暨草食畜牧业机械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龙头企业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草食畜牧业“机械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新路径。

活动现场(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草食畜牧业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战略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中国农机流通协会秘书长陈涛在致辞中表示,牧场大会是集种养技术及投入品于一体的供应链聚集平台,是促进种养产业融合的产业链交流平台,更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效益的价值链平台。本届大会重点聚焦以机械化、智能化推动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共享技术发展成果,加快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构建草食畜牧业高效发展新格局。

研讨会现场(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研究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尤泳指出,当前草食畜牧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优质饲草产出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及生态环境约束加大等挑战,规模化牧场对标准化、精准化管理需求日益迫切,机械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成为破局关键。他认为,应加强“产学研用”协同,注重区域差异适配,为不同畜牧场景定制解决方案,并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技术进步与生态保护的统一。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康建明分享了该院畜牧装备创新团队的经验。团队围绕畜牧业全产业链机械化、智能化生产需求,持续攻关畜牧养殖饲草料收贮加工、精准饲喂、圈舍环境控制等关键技术装备,为畜牧产业的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王德成教授进行《优质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技术装备》主题分享(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研讨环节,专家学者从技术需求、机械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产业化流通等多维度为草食畜牧业发展献策。中国农业大学王德成教授建议借鉴国外先进模式、结合我国地域差异,研发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技术装备,夯实“粮草”基础;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辛晓平提出“天网巡牧场、地联驱牛羊、智牧通云端”的智能放牧方案,致力于实现生态监测与精准放牧;四川农业大学王之盛教授从养殖环节切入,强调智能化调整饲料配方可兼顾养殖效益与肉品品质;新疆天莱牧业集团副总裁陈如龙分享规模化牛场经验。

王宇航进行《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生产及畜牧业的实践及展望》主题分享(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在技术应用与产业流通领域,观点同样兼具价值:国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宇航提出“人工智能+”在草食畜牧业领域的应用与建议;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员陈昭辉详解智慧牛场建设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丹麦萨姆森集团代表Lars Poulsen介绍国际先进的牛场粪污全量还田技术,助力低碳养殖;通辽市成峰牲畜交易市场副总经理孟婷、湖南牛羊协会秘书长张马兵则分别从肉牛交易枢纽建设、南方水稻秸秆饲料化利用角度,为草食畜牧业产业流通与资源循环提供参考。
据悉,大会将于27日举办草食畜牧业关键装备现场演示会,集中演示饲草料收贮、饲喂管理、废弃物处理等数十种装备。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