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海口8月2日消息(记者 付美斌)盛夏的南渡江畔,田洋里绿意盎然。8月1日清晨,海口市龙泉镇五一村村民陈阿姨在托村路口收购点,一边把刚从地里挖来的五丰香芋过称,一边脸上堆着笑说:“今年行情好,个头大的能卖到4.5元一斤,可惜种少了。”

香芋市场行情好,种植户陈阿姨笑开颜(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不远处的收购点,唐亮的货车正忙着装货。“开称四十多天,平均每天收1.5万斤,除了供海口市区,还往广州等地送。”他擦了擦汗,车厢里码得整整齐齐的香芋,褐色外皮上沾着新鲜泥土,透着刚出土的湿润。

这颗让农户笑开颜的芋头,藏着独特的“基因密码”。五一村万亩田洋的富硒土壤,配上南渡江的甘泉与热带温润气候,孕育出的五丰香芋单重可达6—7斤,粗糙外皮里裹着布满槟榔花纹的雪白肉质,烹饪后香气浓郁、粉糯细腻,成了食客难忘的味觉记忆。

成长中的香芋(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翻拍)

“村里50多年前就种这芋头,真的好吃!”种了10年香芋的吴其东抚摸着新收的芋头,满是自豪。今年他种了6亩,亩产可观,地头收购价稳定在3—4元/斤。同村的吴其达更开心:“6亩地收成近3万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从祖辈相传的“田间土产”到走向市场的“香饽饽”,五丰香芋的突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2年品牌化启动后,产业规模一度壮大,2024年全域种植面积突破3000亩。然而,去年“摩羯”“贝碧嘉”台风重创种苗,2025年种植面积暂缩至1500亩。

市场行情好,香芋种植户笑开了颜(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自然灾害倒逼我们升级。”龙华区龙泉镇副镇长陈翔说,当地迅速打出“科技+产业链”组合拳:推广组培脱毒种苗,通过茎尖脱毒技术增强抗病性、提高产量,目前组培苗试验成功并逐步推广;同步对接企业,发展芋头条、芋头片等粗加工,以“订单农业”带动农户扩种,既稳销路又提附加值。

市场的热情印证了突围成效。收购商吴秋霞的电话响个不停:“两个档口根本不够卖,客户追着要货,还愿意预付定金!”数据显示,近期五一村已收购香芋超20万斤,平均收购价3.5元/斤,批发价攀升至4.5元/斤,丰收的喜悦实实在在落进农户腰包。

田间待收的香芋(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田埂上,采用组培苗种植的香芋藤长势正旺。种植户捧着刚挖出的芋头说:“组培苗种出来的又圆又大,病虫害少,比老品种强多了,种着有信心!”

记者了解到,为破解香芋产业发展瓶颈、延伸产业链条,2022年6月,龙华区龙泉镇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海南苗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海口五丰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龙泉镇五一村委会全资集体公司),于次月共同组建海南苗丰实业有限公司,专门负责五丰香芋全产业链运营,涵盖种苗培育、种植管理、分拣加工、市场销售关键环节。

龙泉镇五一村委会支部书记王美新正在管理香芋(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如今,在专业化运作下,五丰香芋品质与产量双提升,让农户干劲更足。其种植范围从龙泉镇扩展至遵潭、新坡等周边乡镇,省内五指山、东方等市县的种植户也慕名引种,让五丰香芋的种植版图不断扩大。

编辑:索迪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