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昌江7月15日消息(记者付美斌 实习记者田婧怡)七月的海南昌江,骄阳似火。
“对方邀请我们带上黎陶器皿去参加一个会展活动。”7月14日上午,在昌江县城边上的保突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梅珍忙碌地通着电话。
刘梅珍使用黎陶技艺自制的茶具(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2025年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刘梅珍凭借对昌江“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传承与坚守,成功入选。
刘梅珍来自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在她的生命中扎根已久。
“自小就看着父母制作陶罐,它们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刘梅珍回忆道,十四五岁时,她便开始尝试亲手制作陶器。在海口打拼期间,她将村里老人制作的陶器带到海口,大受欢迎。2011年,怀揣着将家乡陶制品推向更广阔天地的梦想,刘梅珍毅然返乡,与黎陶为“伴”。
黎陶展品(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自2015年起,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刘梅珍积极投身于制陶传习所的建设工作。在她的带动下,保突村村民踊跃参与,成功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保突村制陶非遗工坊已累计培训450余人,其中200人取得结业合格证书,有效带动158名村民“家门口”就业,脱贫人口达60人,兼职制陶者人均年收入在1万—3万元区间。
如今,由刘梅珍主导打造的黎陶文化园,已成功构建起“产、学、研、旅”一体化发展模式。该文化园年均承接省内外研学活动约15场次,接待研学游学生约6万人次,创收达30万元。2022年,保突村凭借黎陶产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成功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中的非遗旅游村寨。
黎陶展品(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不仅如此,刘梅珍主导的保突村制陶工坊,以“黎族陶艺:千年黎陶焕生机 文旅融合促发展”这一卓越成果,于2025年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公布的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成为海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非遗工坊。
刘梅珍在海南科技大学为学生示范黎陶制作技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刘梅珍还在海口海瑞文化公园设立了工作室,为黎陶技艺的展示与传播开辟了新的阵地。2024年11月,她被海南科技大学聘请为教师,负责向学生传授黎陶技艺。
“学校已为我创立工作室创造了条件,有一百多平方的空间。”刘梅珍说,“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黎族制陶技艺。”
多年来,刘梅珍收获诸多荣誉:2017年荣获海南省三八红旗手;2019年入选海南省“南海系列”育才计划之南海工匠,同年被中共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认定为“拔尖人才”;2020年成为省级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获评“感动海南”年度人物;2024年入选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等。
黎陶展品(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在昌江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的制作坊内,陶瓮、陶罐、酒壶等各类生活器皿摆放有序。这些曾用于酿酒、泡药、煮饭及腌制食品的实用器具,承载着黎族同胞的生活记忆。刘梅珍介绍,海南黎族制陶有着“传女不传男”“女制陶男莫近”的传统。她从8岁起,便跟随母亲学习这门古老技艺。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黎陶技艺,刘梅珍还前往广东潮汕等地拜师学艺,2013年回到保突村后,全力投入合作社的创办,一心扑在黎陶技艺的传承与振兴上。40余载,从和泥、搓泥条、泥条盘筑到制坯、成品,每一个环节都倾注着她的热爱与心血,黎陶早已融入她的生活。
“我热爱黎陶,从黏土到陶胚,每一步都蕴含着黎族文化。”刘梅珍说。
刘梅珍应用黎陶技艺研制的茶具(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在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刘梅珍不断探索。传统露天烧陶对温度把控极为严苛,为保证黎陶品质,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逐步将烧制方式转变为气烧。同时,刘梅珍与社员结合现代生活需求,研发出茶具、花瓶等新产品,让黎陶制品与黎族文化走进更多家庭。
海口海瑞文化公园内的黎陶展示馆(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作为非遗传承人,我始终坚持创新非遗产品,结合现代生活实际,让更多人了解黎陶,感受黎族独特文化魅力。”刘梅珍表示。
制作黎陶的泥土(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谈及未来,刘梅珍满怀憧憬:“希望更新黎陶制作设备,提升非遗制作技术,持续做好非遗保护工作,挖掘更多优秀传承人,向更多人宣传黎陶技艺,让黎族原始制陶技艺走向世界。”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