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棠区以“新优质学校”创建为牵引,系统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化教育领域制度集成创新,探索出一条“行政有力、专业有序、学校有为、教师有位、学生有益”的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努力打造海南自贸港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海棠样板”,为全国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棠经验”。

走进海棠区第一小学,体育场上满是活力四射的身影,同学们在体育教师的带领下开展篮球训练,篮球课不仅强健了体魄,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此同时,教室内的创意编程课上,学生们用代码搭建逻辑世界,多元的课程让学生成长维度更加丰富。海棠区第一小学学生表示:“我每次去参加这些活动都会非常开心,我最喜欢的是创意手工课,我学到了剪纸的技术,我们除了在学校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海棠区第一小学副校长韦静雯介绍:“立足海棠地域特色,成功开发了黎族器乐演奏、创意编程等一批特色校本课程。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体现师生家校共创,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生态。”

海棠区长田小学则深耕“生长教育”理念,秉持“让每一个孩子自然生长”办学理念,打造“小椰树”校本课程体系,设计涵盖学科拓展、劳动实践、传统文化等多维度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自然生长,既贴合地域文化,又契合学生成长需求。“新优质学校”的创建要求教师搭建分层分类培训、教研的平台也让教师受益匪浅。海棠区长田小学学生表示:“我们的‘小椰树’课程,上学期我选的是小厨师,可以用学校准备的食材进行烹饪,食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我感到非常幸福,这学期我选择的是快乐阅读,和老师一起学习中外文学名著。”

海棠区长田小学教师张卜凡介绍:“我们自从进入了‘新优质学校’之后,学校的平台建立得非常丰富,比如说我们有集团教研、校级教研等等,非常多样化的教研方式,我们银发精英也会经常到校进行指导。”

海棠区构建“行政推动+专业引领”双轮驱动机制,将“新优质学校”创建纳入重点民生工程,设立专项资金,建立“教育局—学区—学校”三级责任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推动教育治理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转型。引入“文化诊断+品牌提炼”机制,帮助学校构建有辨识度的教育品牌。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激发内生动力,探索“校本研修+项目驱动+成果认定”的教师成长机制。

“借助‘海棠教育云平台’,对学生‘教学—作业—评价’数据进行闭环管理,结合学校‘引领型’‘成长型’‘帮扶型’的分类改进思路,将分层理念落实到学生层面,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差异化学习任务与辅导方案。”海棠区第一小学德育主任董萃君介绍。

海棠区长田小学教育集团党支部书记总校长李慧洁表示,“我们要保证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要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向好向上的生长,我们还打算再结合我们的地域特色、结合校情再开发,比如说黎族织锦、椰雕这些课程,让我们的孩子得到更多的发展,同时让我们本地非遗文化得到传承。”

截至目前,海棠区18所公办中小学全部达到“创建”合格线,其中8所被认定为首批“新优质学校”;教师培训覆盖率由65%提升至100%,提升35个百分点,教研活动开展率100%,提升40个百分点。下一步,海棠区将以巩固“新优质学校”创建成果为基础,以持续深化教育领域制度集成创新为动力,让“海棠经验”在实践中持续迭代升级,为全国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智慧。(来源:中共三亚市海棠区委宣传部)

编辑:蔡文娟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