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问题查改是深化作风建设、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关键。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坚持问题导向与实效导向相统一,通过直面一线“深”调研、畅通渠道“广”纳谏、聚焦靶心“实”整改,着力将“群众之声”转化为“惠民之实”。以“微实事”精准撬动“大民生”,用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公交“微调”解决村民出行难题
白沙城区微公交退市后,牙叉镇牙港上村等村庄的1385名常住村民陷入了出行不便的困境,孩子们上学路上的安全隐患更让家长们忧心忡忡,群众对恢复公共交通的呼声日益迫切。
民生需求即服务指令。白沙黎族自治县交通局将群众“呼声”化作响应“哨声”,在接到群众反映后,主要领导迅速组织工作人员及海汽白沙分公司负责人专题研究公交线路调整方案,并通过实地调研,精准掌握路况信息和群众需求。经过紧张筹备与科学规划,县交通局在12路公交线路上新增牙港上村、牙港中村、牙港桥等关键站点3个,将服务半径延伸覆盖居民“出行真空区”,公交运行里程延长至14公里,每班次运行时间约30分钟,日发班次达22个,极大提高了城区公交覆盖率和便利性。
一条公交线,保障了学生上学安全,便利了村民就医购物,推动了城乡要素加速流动,群众们纷纷表示,通车后出门买菜、小孩上学更方便了。困扰牙港上村等周边村落千余名村民的“出行难”“上学难”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
干部“跑腿”问计于民通堵点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七坊镇的“红凳子座谈会”现场,群众们纷纷向镇领导干部反映诉求,“我跟另一个村民有土地纠纷想请政府帮忙调解”“我们村的引水管网建设太慢了”“我村里的环村路排水渠到现在还没疏通”……群众们对高效解决一系列困扰自己的“急难愁盼”问题的呼声强烈。
民生需求即奋斗方向。七坊镇主动“开门”查摆工作短板弱项,坚决打破“闭门造车”模式,将“一线工作法”作为破题关键。镇领导班子带头下沉,与村民同坐板凳、倾听真话、体察实情,通过问计于民,充分吸纳村民合理化建议,为精准施策办好民生实事奠定基础。比如,七坊镇聚焦垦区民生短板,在危房改造工作中坚持规划先行,通过实施“一户一档”管理和全过程监管,严把质量关,扎实推进35户垦区危房改造,确保工程质效获群众认可。同时,积极争取省级专项资金,用于龙江居5个场队的基础设施和民生设施整体改造提升,和美乡村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学习教育期间,七坊镇领导班子成员累计入村调研31次,面对面倾听民声,实打实解决问题。土地纠纷、村级引水管网建设、环村路排水系统堵塞等85个民生堵点问题实现动态销号。七坊镇用“干部多跑腿”换“群众少操心”,用一件件惠民实事践行初心使命,交出了一份份温暖的民生答卷。
项目“加速跑”民心工程惠民生
曾经,白沙农场集团青安公司的生产土路坡陡坑深、雨后泥泞,是胶工们心头的“老大难”,满载胶水的运输车或是深陷其中,或是原地打滑,安全隐患如影随形。
针对急难民生问题,白沙农场集团坚持以群众满意度为准绳,倒排时序、挂图作战,仅仅用了15天,这条蜿蜒约1.5公里的“揪心路”便彻底改头换面,路面平整拓宽并完成硬化,运输难题迎刃而解。如今,胶工们感慨:“现在路面既平整又安全,运胶水方便了,减轻了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精准破题,到跟踪问效,集团通过工程质效全过程监督,有效确保了民生项目从速从优落地见效。与此同时,集团举一反三,加速推进涉及22户职工安身立命的老旧危房改造工程。一位即将告别漏雨灌风老屋的职工说:“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终于可以重建了,再也不用担心台风天和下雨天了!”集团用实干将职工们的“优居”梦想一步步转化为现实。
从坡陡坑深的泥泞路,变为平整坚实的水泥路;从漏雨灌风的“忧居房”,变为明亮舒适的“优居房”。白沙农场集团以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实惠、“跑起来”的速度,将“为民办实事”的承诺落到了实处,办到了职工和群众的心坎上,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变化、享受到实惠。(来源:中共白沙黎族自治县委组织部)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