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文风不仅是文字表达的外在形态,更是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直接映射。当“短实新”文风扎根于文件报告、浸润于日常话语,党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才能真正畅通无阻。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文风问题。他指出:“文风与党风同社会风气是紧密相连的”,“党风决定文风,文风体现出党风。人们从文风状况中可以判断党的作风,评价党的形象,进而观察党的宗旨的贯彻落实情况”。

警惕“废话文学”背后的作风积弊。在部分单位,“文件穿靴戴帽、讲话云山雾罩”的现象仍未根除。有的材料动辄洋洋万言,开篇必引经典、层层铺垫,却迟迟不切入主题;有的报告充斥着“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等空洞表述,看似气势恢宏,实则内容空洞无物。更有甚者,将网络流行的“废话文学”搬进公文,用“原则上按照原则执行”等话术敷衍塞责。这些现象的本质,是形式主义在文字领域的变相滋生,不仅造成行政资源浪费,更让群众对政策文件望而生畏。

以“短实新”之笔书写为民初心。好的文风,应当如林间惊鸿,寥寥数笔便直击要害;似清泉入喉,质朴真诚且沁人心脾;若破土新芽,扎根实践又充满生机。删繁就简,让文字凝练如惊鸿掠影。公文写作不是文学创作,无需华丽辞藻堆砌。湖北省推行“三短一简”改革后,政府工作报告篇幅大幅缩减,关键数据、政策举措却更加突出,群众一眼就能抓住重点。这深刻说明精炼文字不仅是写作技巧,更是对工作思路的全面梳理,唯有真正吃透政策、摸清实情,才能在有限篇幅内讲清核心问题,展现“删繁就简三秋树”的写作功力。洞彻事理,让文字清澈如甘冽清泉。一些文件喜欢使用晦涩术语、生造概念,看似高深实则让人摸不着头脑。反观焦裕禄同志的工作笔记,用“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比喻调查研究,以“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说明带头示范,朴实话语中蕴含深刻哲理。新时代的文风改革,需要干部走出“文件思维”,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传递政策温度,让理论文字既有高度又有烟火气。躬行实践,让文字鲜活如破土新芽。三亚市吉阳区乡村振兴“三项承诺事项”如实记录“村民反映照明问题年久失修”“建议发展榴莲特色种植”等具体诉求,为政府能够提供政策实施方案奠定坚实基础。当干部带着“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一手素材写作,用具体案例代替抽象说教,用真实数据代替主观臆断,文字自然会成为反映群众心声、推动问题解决的利器。

让“改文风”成为长效机制。“改文风”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从制度建设、考核导向、文化氛围等多维度发力。建立公文质量“负面清单”,将空话套话、冗长拖沓等问题纳入考核;开展“一线采风”活动,让干部在田间地头、社区广场积累鲜活素材;树立“短实新”文风标杆,通过优秀案例评选、写作经验分享,让清新质朴的文字蔚然成风。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让我们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祛除文风积弊,用“短实新”的朴实文字传递政策温度、书写实干担当,让每一份文件、每一次讲话都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纽带,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唯有如此,“改文风”才能真正从“一阵风”转化为滋养作风建设的“四季风”,永远吹拂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中共吉阳区委组织部 王晓)

编辑:陶淦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