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积极发挥地理纬度低、运输便利等独特优势,以商业航天发射场为牵引,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图为日前我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2组卫星发射升空。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一粒种子的能量有多大?

10月底,海南首创的种业CRO(合同研究组织)模式首次跨省落地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助力怀集打造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这一突破,标志着发轫于南繁热土的种业创新“海南模式”正式走向全国,为我国种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座港口的辐射有多广?

曾经默默无闻的南山港,如今在全国都有名气。凭借出港半天即可抵达深海作业区的优势,这里建起全国首个公共科考码头。近年来,南山港已有效服务“探索三号”“东方红3”“海洋地质二号”“北调996”等多艘国内大型科考船舶,服务科考航次数量呈指数级增长。

从一粒种子到一座港口,是海南向科技要动力、以创新谋发展的缩影。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海南立足气候温度、海洋深度、地理纬度和绿色生态“三度一色”自然禀赋优势,以及自贸港政策制度优势,推进“五向图强”,以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

因地制宜 培育发展新优势

进入11月,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下降,但位于三亚崖州区的南繁育种基地,依然温暖。这里成片的田野一眼望不到头,绿意盎然,尽显蓬勃态势。

距离田野不远处的实验室里,各类设备满负荷运转,来自全国多家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集聚于此,忙着开展各项实验。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大批农业科研人员每年9月至翌年5月,到三亚一带的“天然大温室”开展育种工作。长期以来,南繁可以说是全国育种单位的“季节性驿站”。

从就地搭建的简易试验棚,到科研设施集群化、育种技术智能化……多年光景,这片育种宝地不断升级,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瞩目的种业高地,“南繁硅谷”的版图不断拓展。

就如种子萌发,需要“光、水、湿、温”恰到好处,发展新质生产力也需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海南抓住这一关键,奋力推进“五向图强”——

向种图强,南繁科技城汇聚了多家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设立8个院士工作站和2个院士创新中心,吸引1300多名高层次人才入驻,科研院所、高校平台、龙头企业与金融配套深度联动,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生物育种专区,让海南的种子走向世界。

向海图强,众多深海产学研“国家队”“主力军”进驻,深海能源科技、深海高端装备研发制造等产业不断蓄积发展动能,产业兴海、科技强海、生态护海的实践愈发生动,努力再造一个“海上海南”。

向天图强,以商业航天发射场为牵引,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文昌国际航天城“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三链架构初步形成,2024年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

向绿图强,滚动实施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和低碳岛为主体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N”标志性工程;博鳌零碳示范区成功实现零碳运行,成为零碳示范“中国样板”。

向数图强,以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两个千亿级重点园区为核心,带动全省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化发展。2024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上企业超400家,实现营收约2000亿元。

科技赋能 激活产业新动能

在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有一个看似“矛盾”的生产车间:

既是繁忙的,机器轰鸣运转,灌装、打包一气呵成,一桶桶花生油、山柚油等产品源源不断下线,发往全国;又是空旷的,偌大的厂房里,仅有数名员工值守,专注监控设备运行。

“我们深度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引入AI、算力等前沿技术,提前设定程序、实时监测产品参数,实现工厂数字化、可视化运行。从花生到成品油,几乎无需人工干预,智能化生产线就能自动完成‘蜕变’。”该公司董事长张慧介绍,公司年产量近百万吨,今年预计产值80亿元。

而在海南飞行者科技有限公司,则有一个非常“硬核”的展厅:

各式各样的无人机琳琅满目,它们全都搭载了“智慧大脑”,会学习,能思考,甚至可以自己做决策,如今正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调查、能源、应急、电力、交通等诸多场景。

“我们是从海南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初创时只有几个人,第一架产品是东拼西凑的3万元工业无人机。”该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翁泽龙说,如今公司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承担了9项国家级示范科研项目,参与了2项国家标准的制定,还获评为海南省无人智控工业设计中心。

两家企业,虽处不同赛道,却共享同一条成长密码——科技创新。

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再到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海南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动能持续释放、结构不断优化。

看增量——2024年,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占海南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7%,较2019年提升约12个百分点。南繁种业产值突破180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

看质量——海南在中国区域海洋创新指数排名中,进入国家第一梯次;R&D经费投入增速连续第三年全国第一,科技创新活动日益活跃,为推动海南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更坚实、更持续的动能。

政策托举 筑牢发展硬支撑

“在中国,平均每10分钟,就有一家中小企业申请获得邓白氏编码”,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展厅屏幕上,这样一行标语引人注目。

邓白氏是全球知名商业信息服务机构,创立于美国,最初是商业征信所,见证了贸易全球化发展。2022年,邓白氏海南公司正式运营,这是其在中国内地布局的重要一步。

为何选择海南?

“因为海南自贸港的独特政策优势与优良营商环境。”邓白氏中国区总裁吴广宇直言,特别是海南自贸港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政策,这至关重要。数据不流动,就无法发挥价值。

吴广宇介绍,公司落地海南迄今,已为超15万家企业发放邓白氏编码。这个九位数的编码,能快速解锁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等级、供应链关系等关键信息。

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需要政策进行高位引导与推动。

坚持目标引领——

今年4月,中共海南省委办公厅、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的意见》,围绕“五向图强”,加强政策顶层设计。

意见提出,到2030年,海南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明显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五向图强”领域新质生产力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大幅提升,成为比较优势独特、产业特色鲜明的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

秉承创新原则——

海南以知识产权制度集成创新为引领,聚焦“南繁种业”“深海科技”“航天产业”等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制度集成创新,前瞻布局三大未来产业,让创新成果受到尊重,让创造活力迸发涌现。

强化问题导向——

全力弥补科技创新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力量支撑等方面的不足,海南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如通过补贴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重点引进“五向图强”新质生产力专项人才等,加快建设人才荟萃之岛、技术创新之岛。

向新出发,聚势谋远!

全岛封关运作在即,海南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创新资源,以更加务实的举措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更好地服务自贸港建设和国家战略。(记者 邱江华)

编辑:陶淦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