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这片黎苗风情浓郁的生态热土上,白沙黎族自治县公安局以“双进班子”工程为核心引擎,孵化出一个个带着泥土芬芳的特色治理品牌,构建起“党务+政务+警务”深度融合的多元共治新格局,为海南自贸港筑牢平安基石。

“双进班子”筑基:警力沉下去,治理活起来

如何破解基层治理中警力下沉难、资源整合难、矛盾化解难的困局?白沙公安的答案是制度性创新——“双进班子”工程。在县委组织部统筹下,全县11名派出所所长全部进入乡镇党委班子,26名党员民警全覆盖兼任94个村居党组织副书记,实现两个100%。白沙黎族自治县副县长、公安局长郭玉斌指出:“这彻底改变了民警角色,从基层治理的‘参与者’跃升为‘组织者’。”这一举措打通了“警格+网格”双重覆盖的脉络,为后续特色品牌孵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警务工作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

“特色调解”化纷争:一杯茶,话家常,解千结

依托“双进班子”形成的组织优势,一批独具特色的调解品牌应运而生,成为化解基层矛盾的“金钥匙”。

“茶睦八方”品和谐,桥南派出所深挖当地“茶叙议事”习俗,创立“茶睦八方工作室”,推行“一杯茶”调解法。所长陈科作为乡镇党委委员,整合资源创新“1+2+N”机制(1民警+2辅警+N乡贤),对土地、婚姻等纠纷分级调处。2025年以来成功化解积案30余起,化解率100%,赢得村民“有问题找‘穿警服的副书记’,又快又公道”的赞誉。

“高大姐”巧解“候鸟”忧,邦溪镇“四季春天”小区的“高大姐调解室”,由退休民警高勇智领衔,融合在职警力和“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战士、老专家),运用“话聊法”专攻“候鸟”老人矛盾。其“威望高、热情高、成功率高、专业性强”的“三高一强”模式成效显著,2025年化解纠纷29起,出具家暴告诫书5份,成为新型社区治理典范。

“产业护卫”聚民心:群众齐参与,守护“绿黄金”

针对白沙槟榔产量占全省23%的产业特点及较为突出的盗窃问题,查苗派出所创新组建“槟榔护卫队”。兼任村副书记的打击中队中队长符家庆,组织9名警力发动77名经过培训的种植户组成巡防队。他们构建“监控设备+人员巡逻”的立体防控网,实施“摩托车机动巡逻+农户定点值守”两级网格。科技赋能叠加群防群治,成功破获多起盗窃案,挽回农户损失。队员老符感慨:“现在林子里装的不只是监控,还有乡亲们的‘眼睛’!”同时,民辅警化身宣传员,通过讲座、入户普及防盗知识,提升群防群治意识。

“法治宣讲”润心田:“蒲公英”播撒法治种子

法治宣传是预防违法犯罪的源头工程。白沙公安组建多支特色宣讲团,让法治之风吹遍黎乡苗寨。

“警察姐姐”精准普法,18位女警组成6个小组的“警察姐姐宣讲团”,深入全县94个村居,精准开展禁毒、反诈、交通安全、反校园霸凌等线下宣讲。2025年以来举办30余场,制作线上普法视频20余个,播放量破200万,受众超15万人次,推动全县反诈知晓率跃升至95.6%。

“红色蒲公英”联合播种,牙叉派出所“红色蒲公英宣讲团”采用“1+1+2”模式(1名所领导+1民警+2辅警),联合律师、司法所力量,针对不同人群精准宣讲,化身“法治播种人”,全力守护群众“钱袋子”。

“夕阳红”守护群众,针对老年群体交通安全意识相对薄弱的特点,交通管理大队创新成立“夕阳红”交通安全宣讲团。这支由经验丰富的老交警、热心公益的退休民警组成的队伍,深入社区广场、老年活动中心、乡镇集市,用本地话、黎苗语等亲切方言,结合真实案例,以拉家常、情景模拟、发放“大字版”宣传册等老年人易于接受的形式,重点宣讲“一盔一带”、安全过马路、拒绝乘坐农用车和超员车等知识。2025年以来,“夕阳红”宣讲团已走进5个村委会开展活动,覆盖群众超1.5万人次,有效提升了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这些品牌是‘双进班子’改革的生动注脚。”郭玉斌介绍,白沙公安已构建起以“双进班子”为1个核心,矛盾化解、产业护卫、文化浸润3大主题板块,N个特色子品牌协同发力的“1+3+N”品牌体系。未来,更多具有黎苗风情、产业特色、时代气息的治理品牌将涌现,形成“一乡镇一品牌”,激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活力,为自贸港建设夯实最稳固的平安根基。(盘宝盛)

编辑:付美斌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