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高碑店10月24日消息(央广网记者李瑶 见习记者禹云飞)清晨五点,首衡高碑店市场已是一派繁忙。满载新鲜果蔬的货车有序驶入,又迅速分拨流向各地。作为辐射北方13省市、服务超4亿人口的“菜篮子”和“果盘子”,这里不仅是日均交易量近8万吨的现代流通枢纽,更是“平急两用”民生保供的重要平台。穿行在这片占地数千亩的产业集群中,记者感受到的不仅是交易市场的蓬勃活力,更是一份托举百姓餐桌的民生承诺。

首衡高碑店市场繁忙景象(央广网发 首衡集团供图)

平急两用

筑牢“物足价稳”的民生保障根基

作为京津冀地区规模最大的农产品流通枢纽,首衡高碑店市场的一天在车轮声与吆喝声中开启。

市场内,来自海南的瓜果、新疆的干果、山东的蔬菜等全国各地的农产品在此汇集,被工人们熟练地分装、搬运。“装车抓紧,韭菜发货要赶早。”“韭菜一姐”符秀华熟练地指挥着工人。她主营的符氏韭菜从广东产地直发,依托首衡“产地直采+智慧物流”模式,能保证韭菜从田间到京津冀餐桌不超过36小时。

“冬瓜大王”“榴莲大王”“菌菇大王”……像符秀华这样的行业标杆商户,在这里还有数百位,他们在各细分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凭借稳定的货源与畅通的渠道,确保了产品质量可靠、价格平稳,实现了长期持续供应。

首衡指挥调度中心数字大屏(央广网发 首衡集团供图)

指挥调度中心的大屏幕上,数据实时跳动。“高碑店市场每日承载占京津冀供应总量52%的水果、蔬菜交易流转。”首衡集团党委书记、总裁魏树俭介绍,“一旦价格出现异常波动,系统会立即预警”。

2024年夏季,华北遭遇强降雨致蔬菜减产,首衡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新增200多辆运输车驰援产地,对接宁夏、青海等20个新基地,短短数日便将黄瓜、生菜等紧缺菜品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

首衡特大城市应急物资中转站前车辆川流不息(央广网发 首衡集团供图)

同年,首衡特大城市应急物资中转站投用可保障京津冀1.1亿人口7天以上物资供应,成为国家民生保供的“压舱石”。

“我们不仅要让百姓的‘菜篮子’装得满,更要让他们的‘钱袋子’撑得住。”魏树俭说,“正在建设的智慧冷链二期将新增20万吨储备能力。这意味着,‘环京津一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的供应链将更坚韧,老百姓的餐桌也将更丰富、更稳定”。

南北双核

打造全国保供“一盘棋”格局

首衡的保供视野并不局限于京津冀。6月下旬,榕江遭受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危难时刻,首衡集团依托覆盖全国的保供网络,协调距灾区最近的永州首衡城火速调集30吨急需生活物资驰援榕江县。这一行动正是首衡“南北双核”战略的生动体现。

目前,首衡集团在全国布局多个民生保供市场。2023年孝感首衡城投入运营后,南北双核联动机制也开始发挥作用:高碑店市场侧重北方产区资源整合,孝感首衡城则聚焦华中、华南产地对接,形成“南菜北运”“北品南下”的双向通道。

孝感首衡城航拍图(央广网发 首衡集团供图)

它们与湖南永州首衡城、湖南常德首衡城已经基本形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农产品流通产业生态体系。

此外,首衡城市集配在全国建立了300多个城市大仓,将首衡集团的果蔬产品直接配送至社区终端和生鲜店。它们有自己的服务半径,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各节点可根据自身服务能力和居民需求,让大仓基地按需配货,再由各节点“无接触式”配送至各个社区,搭建起一条能够延伸至社区终端的城市配送网络。

“现在北京市民冬天能吃上海南的芒果,武汉市民早上能喝到内蒙古鲜奶,背后都有我们的供应链在支撑。”魏树俭表示,今天的首衡,已经形成了以特大城市应急物资中转站为引擎,以5大市场为基础,贯通南北,连接产地与餐桌,从一级批发市场到城市大仓,再到社区生鲜店的多级保供体系。

看得见的是车辆按节奏进出、货源顺畅接续;看不见的是时间被压缩、距离被缩短、波动被消化在路上。一张纵贯全国的流通网络,让“丰收”从产地的好消息,变成城市的确定性。

“全链条”管理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底线

走进首衡集团-18℃的冷链仓库,刺骨的寒意瞬间将人包裹,与室外的温热形成强烈反差。这座总储藏能力达30万吨的冷链系统,如同一座精准运行的“城市冰箱”,以全程不断的低温监护,确保了冷冻食品品质,为食品安全筑起了坚实的第一道屏障。

转入人声熙攘的交易大厅,景象顿时鲜活起来。商户李一明在他那千余平米的库房内忙碌,身边是码放齐整的货品。“从入库到出库,每个环节都不能松懈,这是对市场的责任。”这份承诺,正是连接产销两端的重要纽带。

智慧冷链物流园内冷链物流车整装待发(央广网发 首衡集团供图)

“保供不仅要量足,更要质优。”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食品安全检测中心负责人说,在首衡各大市场,每批进场农产品都必须经过严格检测,确保从源头到终端的安全可控。

视线向产业链上游延伸,集团推行的“订单农业”模式,将管理的根系深植于广袤的田间地头。通过与种植基地建立长期合作,以明确的标准引导生产,在保障农民稳定收益的同时,也锁定了农产品出厂时的品质。

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为这套管理体系注入了新的效能。智能仓储实现货物的精准管理,大数据平台助力供需智能匹配,而贯穿始终的溯源系统,则让每一份食品的安全历程变得透明、可查。

日复一日,发往各地的货车在首衡园区内川流不息,如同连接田野与餐桌的强劲血脉。这一切平稳运行的背后,是首衡集团所构建的,覆盖生产、仓储、运输、检测与销售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在提供支撑。

从京津冀到全国,从田间地头到社区餐桌,这张纵贯南北、联动多级的保供网络,早已将“不确定性”消解在提前布局的储备里、压缩在智能调度的时效中、锚定在全链条的严控下。这不仅是首衡作为民生企业的责任担当,更是首衡对亿万百姓吃得安心、买得放心的暖心承诺:无论何时何地,生活的烟火气,永远有最坚实的依托。

编辑:禹云飞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