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保定10月23日消息(记者李瑶)晚秋的清晨,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已是一片繁忙。装载着新鲜蔬果的货车穿梭其间,烟火气中透着现代物流的精准与高效。通过园区内的数字平台,可以看到进进出出的车辆。数据显示,截至上午9时,当日已有数千辆送货车进入园区,进场果蔬量约7.8万吨。

首衡高碑店市场(央广网发 首衡集团供图)
这样的场景,正展示了首衡从传统农批市场迈向现代食品产业集群进化的重要成果。在这场深刻的产业革命中,首衡不仅重新定义了行业边界,更通过构建产业生态赋能无数中小商户,实现了“以产兴城”的创新发展模式,完成了从流通环节到全产业链、从单一市场到生态共同体的价值跃迁。
从“交易场”到“生态圈”的价值重构
传统的农贸市场,核心功能在于“集”与“散”,是农产品流通的“中转站”。商户租摊位、等客户、做买卖,模式单一且抗风险能力弱。
首衡的转型始于对行业痛点的深度洞察。“我们不仅要做一个交易平台,更要成为连接生产、流通、消费的全链条组织者。”首衡集团党委书记、总裁魏树俭的话,道出了企业转型发展的核心逻辑。
2014年,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落地,首衡便以集群化思维布局,不仅简单扩大市场面积,而是围绕“食品流通”这一核心,逐步构建“交易+物流+加工+科技+金融+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

清晨的首衡一片繁忙景象(央广网发 首衡集团供图)
从2015年初入首衡时的三五个车位,到如今拥有十五个固定车位、年营业额近亿,首衡高碑店市场商户王大伟的故事颇具代表性。2017年,他在首衡创立自有西瓜品牌——“火麒麟”。“高端西瓜市场需精准客群与高品质的稳定性,初期在认知度和渠道开拓上困难重重。首衡市场既提供稳定经营场地和规范分拣区保障品质,也通过强大采购资源,帮助‘火麒麟’对接华北、东北地区的大型商超与批发客户,拓宽销售渠道。”王大伟说。
面对商户遇到的业务纠纷、货款拖欠等难题,首衡不仅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还通过旗下协会组织为会员提供全方位保障。提及此类支持,王大伟信心十足:“找到市场领导,他们都会尽力协调,帮我们迅速解决困难。”
这种集群效应释放了巨大的能量。对于成千上万的中小商户而言,首衡不再只是一个“房东”,而是转型升级的“赋能者”。它通过集中采购降低进货成本,标准化品控提升产品价值,电商培训开辟新的销售渠道让无数个体商户被嵌入到这个高效、协同的生态系统中,从“单打独斗”进化为“军团作战”,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得到质的飞跃。

商户孙楠的档口(央广网发 首衡集团供图)
现如今,最早一批入驻首衡高碑店市场的商户生意早已翻了数倍甚至数十倍,经营地域也不仅仅局限于京津冀地区。商户王刚负责供应蒙古国每年40%的果蔬产品;商户孙楠落户高碑店市场四年,将哈密瓜品类做到全国前三,年销量增长15倍;北京外迁从事花卉生意的商户刘海珍不仅摊位扩大了一倍,还新增了石家庄、雄安新区等区城客户。
商户的发展也反哺了市场。经过近十年发展,首衡高碑店市场已发展成为辐射北京、天津、内蒙、山东、新疆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服务保障超过4亿人口,2024年市场的果蔬实现年交易量1910万吨,交易额1410亿元。
每天,近万辆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进出首衡各大市场,货丰价稳、购销两旺。
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链守护
首衡的产业生态革命,不仅赋能无数中小商户转型升级,更打通了一条农产品流通链,让老百姓跨越地域阻隔,能够轻松品尝到来自天南地北的时令果蔬、鲜活海鲜、现宰鲜切肉禽。
从产地的“最初一公里”到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这场争分夺秒、守护舌尖上新鲜的物流接力赛背后,究竟隐藏着一套怎样的仓储转运配送体系?
在特大城市应急物资中转站的特产经营区,蔬菜商户潘正霞正在安排工人给客户发货。在她的冷库里,有来自云南的西兰台、油麦菜,还有来自张北的娃娃菜。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精品蔬菜,大多通过冷链运输过来。

首衡冷链物流园(央广网发 首衡集团供图)
“这是云南发过来的油麦菜,云南油麦菜品质好,叶子又大又绿。全程冷链,保鲜10天也没问题。”潘正霞告诉记者,有了冷库加冷链配送,这些新鲜的蔬菜能卖上好价钱,下游进货的客户也越来越多。
经过多年经营,潘正霞的客户远到黑龙江、内蒙,近到北京、天津和周边地区,有大型商超,也有酒店饭店,还有社区团购。蔬菜品种达到四五十个,一天的发货量在30吨左右,每天通过高碑店市场的近千条冷链物流专线,发送到客户手中。
目前,首衡高碑店农产品交易中心已经建成了320万立方的现代化冷库集群。2024年中转的果蔬达到1910万吨,冻品近300万吨。
而在产业链上游,首衡联合商户在市场周边大力推动种植基地建设,促进供给与需求良性互动。在高碑店肖官营镇西垡头村,原本分散的种植模式已聚合成现代化产业矩阵,农民收入大幅提升;在孝感,首衡城流转土地超万亩,实现水叶菜标准化种植。这些实践不仅完善了产业链条,更将农业产业链打造成“兴村共富链”,让乡村产业发展的红利真正惠及农户。

首衡种植基地(央广网发 首衡集团供图)
在下游,首衡则打破传统批发壁垒,与全国商超、批发市场、社区团购等多元渠道深度对接,为商户拓宽销售路径、降低流通成本。同时,针对小B端采购商,其通过“首衡集配”数字化平台,可实时下单、智能配货。“过去跑市场、找货源,现在动动手指就能选品下单,采购效率大幅提升。”水果零售商孟素娟说。
通过深耕产业链、整合上下游,首衡集团构建起“集全球优品、供万家餐桌”的现代流通生态,用全链条守护诠释着“从田间到舌尖”的民生温度。
从一个产业到“兴一座城”的相互成就
首衡模式的革命性,更体现在其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上。河北高碑店和湖北孝感,这两座城市因首衡项目的落地,见证了“以产兴城”的生动实践。
“档口租金降了,员工工资成本低了,连最头疼的孩子上学问题,首衡都帮忙解决了!”首衡水果商户小宝哥,掰着手指细数着来到首衡的变化。
像小宝哥这样的头部商户,算好了成本账,更看准了市场的长远账。2019年入驻至今,他的经营版图悄然裂变,从最初1亿年营收、17人团队、3个东南亚单品的小档口,扩张成年销十五六亿、160人团队、经营五六十个品类的行业标杆。
这种转变并非孤例。2015年至今,首衡高碑店市场已经入驻15000多家商户,他们有人抱着尝试的心态,有人则带着全部家当孤注一掷。无论初心如何,首衡都没有让大家失望,“聚首衡,赢未来”不是口号,而是每天开门就能触摸到的好生意。
首衡巨大的市场吸引力,带动了数万商户及相关从业人员从全国各地迁入,不仅为城市注入了旺盛的活力,更推动了消费需求的升级。餐饮、住宿、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随之繁荣,城市商业氛围日益浓厚。
田宗华的“田园蔬菜配送”就是首衡底商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2015年市场开业即入驻的“元老”,他亲历了市场与底商的共生共荣。“当初在C区我就入驻了四个档口,如今五间门脸自成体系,集零售、仓储、配送于一体。”田宗华坦言,日均数万元的流水背后,是依托首衡这个大舞台带来的机遇。

首衡底商(央广网发 首衡集团供图)
舞台越大,空间才越大。市场成熟催生了更专业的分工和更大的业务可能。“现在南街、北街全活了,做餐饮的、开宾馆的,都围着市场转。”田宗华说。全品类采购商圈带来的效率优势,这正是首衡生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在孝感首衡城,每当夜幕降临,各大区域沿街门面便支起了各色风味的夜市摊点,汇聚了大江南北的美食:南昌拌粉、河南烩面、新疆手抓饭、南京汤包……与餐饮业一起发展的还有住宿,有的老百姓把房子简单改造后进行出租,给自己增添了一份收入。
首衡就像一个强大的“磁极”,吸引着资本、技术、信息等高端要素向城市汇集,倒逼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最终,实现的是城市能级的重塑。

湖北孝感首衡城(央广网发 首衡集团供图)
高碑店从一个京南小城,一跃成为辐射京津冀、连接南北的“大厨房”和国家级商贸重镇;孝感则凭借首衡华中国际食品产业新城,强化了其在华中地区的交通物流枢纽地位,城市战略价值凸显。
“展望‘十五五’,首衡集团也将积极转型升级,追赶世界一流水平。”魏树俭表示,未来,首衡集团将持续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抢抓“区域协同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战略机遇,全力打造万亿级现代食品商贸物流产业集群。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