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石家庄8月19日消息(记者王艺霖)8月18日晚,第十二届河北省戏剧节拉开帷幕,石家庄人民会堂座无虚席。开幕大戏《大漠日记》以诗意的舞台语言,将“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25年坚守西部的故事娓娓道来。

当大幕缓缓升起,荒漠中的教室、摇曳的胡杨、支教教师日记里的字句在光影中交织,观众仿佛置身于新疆且末的风沙与星空之间,与那群“用青春锁住流沙”的青年同频共振。剧中那句“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如火炬般点燃全场,许多观众悄然拭泪。

话剧《大漠日记》演出现场(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大漠日记》的动人,源于其背后沉甸甸的真实。2000年,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号召,15名保定学院毕业生跨越3000多公里,奔赴新疆且末县二中。面对漫天黄沙、匮乏资源,他们曾迷茫却终未退缩。此后二十余年,近400名保定学院学子接力西行,在新疆、西藏、甘肃等地扎根,累计培养9000余名学生,将教育的根深扎于荒漠。

为还原支教群体的精神图谱,创作团队踏上了一场“追寻信仰”的旅程。承德话剧院创作团队多次深入保定学院、新疆且末、和静等地调研采风,与学院领导、支教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深入交流,收集了大量真实素材。“这些支教老师的人生经历让我深受触动,这部剧不仅展现了他们坚守西部的选择,更深入刻画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那片土地的真挚热爱。”年逾八十的编剧孙德民告诉记者。

《大漠日记》创新采用日记体叙事结构,通过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生活片段,串联起支教群体二十余年的奋斗历程。同时,作品巧妙融入了新疆民族音乐元素,以主题歌和原创歌词增强情感表达,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导演王延松将本剧定位为“抒情话剧”,他表示:“这种形式突破了传统戏剧的冲突叙事,更注重通过诗意化的情感铺陈来打动观众,让每个观众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印记。”

话剧《大漠日记》演出现场(央广网发 张润 摄)

教育的根,深扎在祖国的土壤。“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在刚刚获得‘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之后,又有一场以他们的事迹为原型的优秀话剧作品,我们看了很受感动。”保定学院宣传部部长刘世斌说,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了西部、选择了基层,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相信这些青年人一定能够绽放出最为精彩的人生。

演出结束后,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希望我的孩子们长大后,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设祖国。”石家庄市民孟佳慧说。

据悉,该剧已经进入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终评,将于10月份赴重庆参加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

编辑:李瑶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