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石家庄1月22日消息(记者王艺霖 见习记者刘锦涵 实习记者芦馨怡)坐上列车,打一壶热水、冲一碗泡面,返乡的幸福才有了温度。但你可曾想过,为何列车上随时有热水供应?这多亏了负责给列车上水的工人师傅们。他们坚守在春运一线,奔走于股道之间,在争分夺秒中给列车“喂水”,保证旅客有水喝、有水用。

上水工在幕后默默给列车“喂水”,保证车上旅客有水喝、有水用(央广网见习记者 刘锦涵 摄)

日前,央广网记者来到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站,同客运车间上水班组工人师傅们一道,沉浸式体验他们的春运日常。

穿行“夹缝”中“喂水”,为来往火车“续杯”再出发

作为京津冀及华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站,每日有超500趟的列车在石家庄站交互通行。春运期间,每日需要在站内“补水”的列车达140余列近2000多辆车厢,这些工作都需要人工操作完成。

“综控室,24道K267次上水准备作业。”“24道K267次17:26到,17:32开。”“24道K267次17:26到,17:32开,上水收到”。在与综控室核对完计划后,上水丁班班组长景晖与同事们带齐备品,开始外出作业。

“列车上水工作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列车停留的时间有限。”景晖告诉记者,要保证上水质量就得争分夺秒,不能影响列车正常行驶。“餐车用水大,就得优先上。其它车厢也要尽最大能力保证给水量。”正说着,列车已平稳到站,景晖与同事横越过股道,在两辆列车的“夹缝”间,不断重复弯腰、拉管、开闸、注水、拔管的动作……“其实工作不复杂,但比较磨人,一套简单的动作得重复很多次。”景晖说。不一会,这辆列车已完成了“续杯”,整装待发。

迎着凛冽的寒风,景晖坚守在铁路旁目送列车驶离(央广网发 芦馨怡摄)

上水工作看似单调,实则劳心又劳累

上水工作看似简单,但背后的苦、脏、累只有干了才能知道。上水丙班班组长刘佳辉告诉记者,因为是户外工作,因此气温对上水工作有不小影响。他说:“遇到天冷时,注水口结了冰可不好弄。要忙得急了,拔管时没躲开‘返水’,脚上湿透了那才冷。到了夏天也难办,得先喝了藿香正气水才敢顶着太阳干。”一旁的工友也打趣说:“冬天一身冰,夏天一身汗,我们都习惯了。”

上水工们完成作业正在前往下一站台(央广网见习记者 刘锦涵 摄)

用一句话形容上水工的工作状态,“不是在上水就是在去上水的路上”算是比较贴切。为安全考虑,有时,即便是要为两个相邻站台间的列车上水,也得绕路数百米才能作业。“一班下来,只走个两万步,那相当于没干活,最少得走三万步才正常。”刘佳辉说。要想把水上好,还得动脑规划。下一趟车啥时候进站?在哪停、停多久?哪些车厢要优先上水?这些琐碎又重要的事,每个上水工都要“门清”。只有合理安排,才能给车多上水,可谓是“人累,心也累”。遇到人手不够时,即使腿累得走不动了也要先顶上,最大程度保证车上旅客有水喝。

虽然是“苦活”,但得是老资格才让干

出于安全考量,上水工几乎没有“新人”。工作中,上水工要频繁在线路之间横越,因此,只有心中紧绷安全红线的老资格,才能干这“苦活”。“一般年轻同志要先在其他岗位上锻炼,经过各项考核,具备一定的资格才能来上岗。”景晖说。

平安春运,离不开每位铁路人的付出。石家庄站客运车间副书记李琨浩介绍,为了让上水师傅们时刻保持精神的集中,除了督促上水工严格按照规章作业外,还要通过科学分组,统筹安排人员出场作业,最大程度保证他们得到充分休息。

接管、开闸、上水、拔管……赵云每天重复这些动作达上百遍(央广网见习记者 刘锦涵 摄)

45岁的赵云是上水甲班的班组长。从他退伍至今,坚守在上水工的岗位上已有20年。他所在的班组成员不少是40多岁的老师傅,其中最年轻的“小伙”也是30岁出头。户外劳动工作量不小,身体吃得消吗?听到记者的提问,赵云只是淡淡说了一句:“吃得消,大伙都是这样干的,有啥不行。”转身,他又投入了工作中。

南来北往,车进车出,送水员始终奔波、坚守一线,为游子们送上归途的温暖。

鸣谢:石家庄站党委

编辑:胡思达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