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涿州10月11日消息(记者王艺霖 见习记者禹云飞)金秋十月,暮色四合时,永济公园的花灯次第亮起。这座承载涿州人记忆的古城公园,因2025通会灯市多彩嘉年华的盛大启幕,再度成为市民朋友圈的焦点。焕新的永济公园不仅是国庆灯火盛宴的舞台,更以千年灯俗为脉络,将历史文脉融入现代光影,成为京津冀文旅版图上一颗闪耀的新星。
花灯门楼前游人如织(央广网发 熊华明 摄)
一盏灯点亮新景
千年民俗绽放时代新韵
夜幕下的永济公园,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光影对话。15米高的“天衢日近”古牌坊垂落七彩绸幔,光影流转间,飞檐琉璃仿佛在轻轻颤动。“涿州八景”灯组静静诉说古城往事,“五谷丰登”灯组暖光漫溢,映照游人笑脸。
“快看,涿水女神在眨眼!”孩童惊呼引来众人驻足。运用动态LED技术,绢纱背后的女神眼眸流转,让古老传说瞬间鲜活。12米的“桃园三结义”灯组搭配实景情景剧,让“三国演义从涿州开篇”的故事跳出书本。卢植、郦道元等先贤灯廊下,游客们借着暖光,细细品读他们的生平,风过廊下,灯影轻摇,宛如历史在耳边回响。
游客在涿水女神花灯前拍照(央广网发 熊华明 摄)
通会灯市的根脉,从汉代萌芽、唐代兴盛,到明清借通会楼定名、清末民初跻身“涿州八景”,距今有上千年历史。这项民俗早已是涿州人刻在骨子里的集体记忆。
据涿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深度挖掘千年传承的“通会灯市”特色,以国家级非遗“自贡彩灯”为载体,打造出各具特色的6大主题灯组,通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展现城市文化魅力。
这正是本届灯市的匠心所在,它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寻根。正如北京游客董勇所言:“在这里,历史是可触摸的。”灯光,成为连接古今的情感导体,让典籍中的人物走下书页,与今天的人们欣然“通会”。
一场会破圈引流
从本地联欢到区域盛会
这个“双节”假期,通会灯市以其独特魅力成功“破圈”,突破地域局限,实现了从“本地联欢”到“区域盛会”的质变。
数据显示,“双节”期间,通会灯市累计接待游客近35万人次,创下涿州历年节庆活动客流之最。其中,开园首日入园达4.9万人,中秋单日峰值一举突破6.5万人。更令人惊喜的是,外地游客占比高达90%,60%为河北省外游客,以北京、天津为主;30%为河北省内周边市县游客。这意味着,灯市的吸引力已辐射整个京津冀。
游客在桃园三结义灯组前凝望(央广网发 熊华明 摄)
“听朋友讲涿州灯市特别火,我专程从天津赶来看看,各种各样的精彩活动,比如说飞天火壶、打铁花、机器人表演,真是不虚此行。”天津游客李丽莉的体验道出了众多远道而来者的心声。
灯市的“破圈”效应,在得闲古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曾经沉寂的青石板路,如今被热腾腾的烟火气笼罩。驴肉火烧、沙记月饼等本土风味香气扑鼻,引得游客排起长队;文创奶茶店、汉服体验馆里挤满了追逐潮流的年轻面孔。璀璨灯影漫过古街的青砖灰瓦,古今元素在此完美交融。
“破圈”效应的背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加持。从北京西站25分钟的高铁车程,到“行、游、购、食、宿”全链条服务升级,涿州正将地理优势转化为文旅吸引力。
一座园带动全域
“灯会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通会灯市的成功,其价值远不止于园内的摩肩接踵,更在于它将短暂的“灯会流量”巧妙地转化为了推动城市发展的“长期增量”。
“以前逛灯会,看完就散;现在能吃美食、买文创、看演出,玩一天都不够!”北京游客王女士的感受,道破了通会灯市的“破圈密码”。数据显示,截至10月2日早8时,各平台累计售票已超10万张。“夜游+美食”组合不仅登上本地热搜,更实现了“文化出圈”与“经济增收”的双赢。
游客体验敲花灯鼓(央广网发 熊华明 摄)
这种转化效应在多维场景中持续释放:在“国潮+美食”场景里,“全国美食地图”被搬进灯会,本土老字号与外地风味都排起长队;“舌尖上的涿州”展区游客边吃边拍,日均万人次的“舌尖打卡”带动周边商户营收翻番;文创市集里,以“桃园三结义”“涿水女神”为灵感的文创产品、非遗手工艺品热销,不少游客专为“涿州IP”周边而来。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全域旅游网络的构建——以通会灯市为引,三义宫、辽代双塔、清行宫以及多个主题博物馆被串联成线,织就了一张“白天访古看景、夜晚赏灯寻趣”的全景体验网。
此外,涿州以通会灯市为起点,借势发力:22家微短剧公司、17家北京润滑油企业入驻,中船涿州基地、中钢研涿州基地加速建设;“文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正在探索,让“灯会流量”真正转化为“发展增量”。
一城灯火汇聚人心
照亮家园温暖前行
华灯璀璨处,最是动人心。
“两年了,当年的淤泥之上,如今灯火璀璨。”有网友在通会灯市视频下评论,洪水带给涿州的,绝非仅有伤痛,而是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更加奋进的发展活力、更加富有人文关怀的崭新形象。
这条评论宛如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无数共鸣,众多网友跟评“千年灯市焕新彩,涿州真棒”“涿州越来越好”……
此刻,通会灯市,不仅仅是一场以流光溢彩打造的视觉盛宴,它更是凝聚城市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载体。当人们置身于绚烂灯海,感受到的不仅是古韵与新彩交融的独特氛围,更能从中体悟到这座古城“灾后重生”的深刻意义。它像一根无形的线,串联起安全保障、民生温度与城市认同等多维价值,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找到归属感与自豪感。
璀璨灯河蜿蜒流转(央广网发 熊华明 摄)
为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光影盛宴,涿州组建多部门联动团队,织密“安全防护网”:国网涿州市供电公司成立45人应急队伍,24小时应急发电车待命,承诺“10分钟切换备用电源”;降雨天气里,执法局工作人员蹲守疏通雨水篦子;消防、卫健部门分别设备勤点、安排医护与救护车值班……
在“五谷丰登”灯组前,市民李新功道出心声:“以前就过年、元宵能看花灯,人挤人也热闹。今年永济公园有这么大的灯市,心里敞亮!看着这暖光漫出来,特别踏实。”这份踏实,源自民生温度的精准传递:“双节”期间,65岁以上老人、1.1米以下儿童、现役军人、残疾人免费入园;专设免费休闲游园区,不定期开放灯会,让文化盛宴惠及更多人。带全家赏灯的本地游客感慨:“其乐融融,特别幸福。”这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正是文化自信最坚实的根基。
灯会点燃的,更是城市的凝聚与共鸣。线上,外地游客赞叹涿州文化魅力,市民见证家乡发展,截至10月7日,“涿州通会灯市”相关话题阅读播放量超5000万次;线下,大学生自发组建志愿队维护秩序,市民主动加入“护灯队伍”,共同守护这场光影之约。作为横跨多节的“跨年盛会”,灯会将持续至2026年3月。未来,涿州还计划打造“灯会IP”衍生品,让地方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持续照亮这座城市的精神家园。
华灯渐熄,人潮缓缓退去,涿州的“灯市经济”却持续升温。这盏穿越千年而来的花灯,正以前所未有的亮度与温度,照耀着涿州文旅融合的广阔前景,更讲述着一个关于传承、创新与发展的生动故事。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