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千年古城焕新颜,人民至上谱新篇。
作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河北省保定市始终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城市治理、民生改善与高质量发展的每一项具体实践中,以系统思维擘画“新颜值、新消费、新产业”三大路径,加快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为深入挖掘保定市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新新” 向荣·保定答卷》系列报道,记者深入保定各领域,通过“人民城市”“新颜值”“新消费”“新产业”“金名片”五大维度,感受一座人民之城、品质之城的温度与情怀。
央广网保定9月9日消息 长城汽车智慧工厂内,一条完整的智能化生产线正安静而高效地运转。焊装车间里,2000多台智能机器人协同作业,精准完成车身的焊接与搬运工作。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这条生产线24小时不间断运行,平均52秒下线一台新车,关键流程自动化率达到100%。
这样的变革不仅发生在汽车领域。作为全国首个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保定市正以破竹之势,推进产业集群化高质量发展,加速从“制造”向“智造”的蝶变。
从制造到智造
树立产业新标杆
清晨的阳光洒进长城汽车智慧工厂,流水线上的机械臂已开始精准舞动,监测平台如同一位严格的“监工”,实时把控产品质量。
“以前,焊接力度靠师傅们的手感,角度凭经验。”一位焊接车间工人介绍,“现在装备了群控系统的焊接机器人能精准到0.5毫米左右,还能根据焊装线四款车型,在60s内自动完成夹具切换”。
长城汽车智慧工厂车间(央广网发 长城汽车供图)
20世纪90年代,长城汽车还是一家发动机依赖外购的皮卡小厂,如今,它已成长为年销量超百万辆的大型汽车集团,实现了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全链条出海,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超1400家销售网点,全球用户超1500万,海外累计销量超200万辆。
长城汽车产品实力的背后,离不开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
“长城汽车将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刻入了发展基因。”长城汽车副总裁刘艳钊透露,企业连续三年研发投入突破百亿元,2.3万名工程师组成攻坚军团,平均每4位员工就有1名研发人员。
通过持续自主创新,长城汽车以全栈自研突破行业技术壁垒,彻底打破外资在高端动力领域的技术垄断,实现发动机、变速器、动力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与制造。多项“从0到1”的创新成果,正不断从长城汽车的研发中心走向生产线。
作为从保定走向全球的行业标杆,长城汽车的蓬勃发展也受益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2025年8月,保定市莲池区推出18项精准服务举措,从政策扶持、资金保障、创新推动和品牌建设等多维度发力,全力当好企业发展的“大本营”,为长城汽车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截至目前,长城集团已经累计申请专利近5万项,获得授权专利近3万项。而这一切转型的成效,最终体现在了用户体验的提升上。
在长城汽车销售服务店,记者亲身体验了一场颠覆想象的智能驾驶场景——车辆借助车身雷达与摄像头精准感知环境,自主驶入狭窄车位,短短数十秒便完成侧方泊车。这正是长城汽车“森林生态体系”赋能的具象化呈现。
“以前听别人说‘自动泊车’,总觉得是噱头。”现场体验的市民刘鹏笑着说,“今天亲眼见到,才发现它真能解决‘停车难’的痛点”。
从人工敲打到机器人精准协作,从技术“跟跑”到创新“领跑”,这家从保定走向世界的企业,正用行动诠释着:技术的进步,最终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从单点到矩阵
构建产业新生态
在河北天海无人驾驶航空器有限公司多旋翼训练区里,数架多旋翼无人机在飞手熟练操控下,灵活穿梭于模拟障碍物间,时而悬停、时而快速转向。
“今年,我们即将攻克大载重无人机搭载的飞控系统的各项参数精细化调控,成果可提高无人机稳定性,保证无人机安全系数。”车间主任徐建威指着最新研发的电动多旋翼无人机跟记者说:“它搭载的我们自主研发的五相位镜头倾斜摄影相机,能在复杂地形中自动完成厘米级精度的三维模型数据采集。”
200公斤大载重无人机(央广网发 天海无人驾驶航空器有限公司供图)
走进“楼上研发办公、楼下试验生产”的垂直整合空间,工程师正在攻克大载重无人机降本增效、节能减排问题。“公司有专业技术人才20余名,已实现全生产链闭环,可面向全行业需求提供精准系统定制解决方案。”董事长郝春海的话语中透着自信。这家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占销售额的30%的企业,经过10余年的设备研发经验和技术积淀,已手握20余项国家专利。
工作人员正在组装无人机(央广网发 天海无人驾驶航空器有限公司供图)
郝春海说,企业未来还将持续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不断丰富产品体系,扩规模、强产能,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以产业集群效应带动区域低空产业发展。
目前,以天海无人机为代表的177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涿州集聚发展,形成了覆盖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创新矩阵。
从传统到未来
打造产业新范式
保定的“智造”蝶变,不仅体现在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也深深烙印在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升级中。
奥润顺达集团,就用一栋栋“会呼吸的房子”——“太空房”,重新定义未来建筑的形态与内涵。
走进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推开“太空房”的大门,即便没有传统新风系统,室内空气却清新如“天然氧吧”,其奥秘就藏在“五恒两康”系统、远程会诊系统等十大核心技术矩阵里。从安全防护到身心修复,再到智慧服务,它们全方位重构了健康居住的新维度。
“太空房”实景(央广网见习记者 禹云飞 摄)
“很多人认为建筑是传统产业,但我们给它注入了‘智造’的灵魂。”奥润顺达集团总经理杨子龙在样板间演示时介绍,“我们创新推出了移动智慧模块功能,可一键切换多种场景,让客厅可变茶室、厨房变办公室。用户还可根据个性化需求定制选配空间,真正实现‘一房多用’。”
“真没想到未来房子能‘长’这样,太舒适了。”前来参观的市民表达出浓厚的兴趣。
从单一门窗制造商到绿色智慧健康建筑系统集成商,奥润顺达集团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向上突围,依托12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创新平台,7个国内外联合实验室,公司累计主编参编了数百项行业标准,承担了重点研发项目近千项,获得1680项科研成果。
绿建科技大数据运营中心(央广网发 奥润顺达集团供图)
以打造绿色智慧健康的“好房子”为使命,奥润顺达集团还组建了研发、技术、销售、安装、售后的专业团队,成功打造了包括高碑店列车新城、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海南中兴生态智慧总部基地等在内的数百项绿色智慧健康建筑工程。
“‘好房子’是当今的热词,绿色智慧健康建筑是未来发展方向。”杨子龙说,“集团将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更多项目落地,努力让绿色智慧健康建筑从示范工程变成民生标配,让更多人享受品质生活。”
从协同到聚新
锻造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保定市积极融入以京津冀为广阔腹地的产业链供应链大循环,“7+20+N”现代化产业体系日臻成型,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持续发力,推动生命健康、空天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布局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六大方向。
此外,保定市坚持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走在前列、打造新样板,2024年,保定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10年全省第一,全市创新平台达1915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000家。中国乐凯研发的高性能分离膜,攻克“卡脖子”技术,打破千亿级规模的高端反渗透膜国外垄断。同光半导体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合作,年产20万片8英寸碳化硅单晶首炉晶体出炉,实现量产。东方物探公司斩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实现河北省零的突破。
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化生产,从单一企业到产业集群,保定市的产业转型正在多条赛道同步推进。
黄昏时分,记者离开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时,恰逢下班时间,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告诉记者:“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做一个简单的配件,而是在参与创造未来。”这句话,正是保定这座古城向“新”而行的最佳注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大叙事中,保定正牢牢抓住新质生产力这一核心,以“智”为核,以“新”为翼,奋力完成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蝶变。
监制:张继航
采制:禹云飞 李瑶 王艺霖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