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创办书院滋养乡村未来 音乐小镇奏响富民强音 农房建设插上科技翅膀
北京智慧助力河北山乡振兴
在京津冀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一股来自首都北京的智慧力量正悄然改变着山乡面貌。在保定易县,清华学子梅静创办听松书院,以美育滋养乡村未来。在衡水武强,在北京工作多年的董玉戈来到周窝村,依托当地深厚产业基础引入艺术资源,将小村庄变身“音乐小镇”,奏响富民强音。在张家口下花园区,清华大学徐卫国教授团队用“机器人3D打印混凝土”技术,打造出国内首栋实用民居,为农房建设插上科技翅膀。三个生动样本,诠释着京冀携手、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
保定易县五道河村
创办书院以文化人 美育滋养乡村未来
从活力四射的现代度假区,转到太行叠翠的深山腹地,易县听松书院提供了另一种避暑选择——在古松林间,感受知识与美的滋养。
8月,雨后的清西陵显得静谧舒适,听松书院的公益课堂却很是热闹。学生与老师积极互动,探索未知。趣味地理、植物的“语言”、情绪小管家等多项精心设置的课程,让孩子们乐享假期。“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这里和孩子们真情互动,用我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去引导鼓励孩子成长,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很有成就感。”来自保定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的大二学生林欣悦说。
听松书院位于易县清西陵核心景区内的五道河村,是一座充满故事与魅力的乡村书院,因紧邻一片古松林,起名“听松书院”。书院的公共空间是一座乡村图书馆,免费开放。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在梅静的设想中,听松书院的核心内容是美育,希望通过自身成长及资源引入,在文化相对贫瘠的农村,开展美育教育、自然教育、国学教育等公益文化活动。从2016年开始,听松书院在线上线下举办100多期美育课堂。
书院开设了幼儿班,尝试自然启蒙教育。孩子们每天有一半的时间会在山野中嬉戏奔跑,雨天会穿着雨鞋在泥坑里蹦跳。老师也会在山林中给孩子们讲解叶子的形状和功能、蘑菇的种类、蜗牛的生活习惯,让他们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
【乡村振兴·实现梦想】
让乡村文化立体呈现并“活”起来
听松书院创办者梅静毕业于清华大学,怀揣着复兴家乡文化和教育的想法,2015年辞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工作,带着丈夫和孩子回乡创业,在自家老宅建起听松书院。
“书院是梦想,民宿是支撑。”梅静介绍,为了维持正常运行,书院和村民合作,按照当地风貌特色改造民居,建成了26间民宿。以青砖灰瓦为主色调,加上松木板的立面和装饰,整体看起来很温暖。“书院+民宿”的搭配,很快让听松书院出圈。
有民宿可居,有美景可赏,有文化可品,有体验可享,梅静的梦想正一点点“着陆”。她打算把这里建成一个文化社区,整合传统村落的文化、教育、旅游及相关产业,让乡村文化立体呈现并“活”起来,成为传播地域文化和宣传当地旅游资源的一个窗口。
衡水武强周窝村
文化点亮音乐小镇 乡村奏响富民强音
“无锡的吴老师,您这台雅马哈牌的中音萨克斯修好了。我吹吹,您听听。”话音刚落,萨克斯工匠周卫仓就开始吹奏萨克斯,伴随手指上下按动,悠扬的乐曲缓缓传来,“高音、低音、弱吹都没问题了啊,请放心。”放下萨克斯,周卫仓关上了手机的录像功能,再把这段短视频发到抖音平台上。
周卫仓的工作室在衡水市武强县周窝音乐小镇。这本是华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的村落,但由于音乐的缘故,周卫仓和小镇的名气却传到了省外,甚至大江南北。
周卫仓是武强县周窝村人,今年45岁,一直在乐器行当打拼,刚毕业就去村里的乐器厂打工,然后又在山东、天津工作,还曾到日本学习乐器制作技术。2012年,他回到家乡开起了萨克斯工作室。除去维修,他还为顾客定制萨克斯,价格从1千元到1万多元不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国外,现在每月能卖出数百支。
离开周卫仓的工作室,漫步在周窝村,用乐器下脚料做的椅子、各式各样的音乐装饰……满大街都在“蹦”出跳动的音符。
村子中心的十字路口,几位村民怀抱萨克斯,手指在按键上飞舞,身体随着节奏摇摆。一曲《我们走在大路上》演奏完,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欢迎大家到周窝音乐小镇,我们是周窝农民乐队。”“乐手”郭玉管热情地向游客们打起招呼。
“金窝银窝,不如咱们周窝。”郭玉管已经60多岁,干了20多年的乐器抛光,退休后当上了农民乐队的萨克斯手。她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为游客演奏刚学会的曲子,成了镇上最拉风的“人物”。因萨克斯吹奏水平较高,于是有了“郭大管”的外号。只要音乐一响起,她的眼神便放出光芒,身体也随着节奏轻松摇摆。采访当晚,农民乐队还在村里表演《我祝祖国三杯酒》。
【乡村振兴·实现梦想】
打造能让音乐人长期留驻的平台
提起周窝音乐小镇,创始人董玉戈是绕不开的。董玉戈此前在北京担任音乐杂志主编,2010年前后,她越发感到,国内音乐产业不足以支撑音乐杂志的发展。找到一个村子,通过文化引入的方式,发展特有的音乐产业,董玉戈与武强金音乐器公司总经理陈学孔不谋而合,周窝音乐小镇就此诞生。
“刚开始做音乐小镇时,没有对困难做太多估计,只是遇到什么问题就会想办法解决。”梦想的力量让董玉戈坚持了下来。每当遇到资金问题的时候,她就到处“化缘”,还将自己在北京仅有的一套房屋卖掉,变现了几百万元,都投到了这里。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认识:“音乐太抽象,需要天赋,实用性不强”“学习音乐就必须要成为音乐家,太难了”“到农村学音乐面子上过不去”……董玉戈认为并非如此,“学习音乐不一定就要成为音乐家,可以当乐器工匠,可以当表演者,也可以做音乐教育,有很多出路。”
董玉戈和她的团队倾力将小镇打造成音乐人的基地,建构一个能创作、能收益、能让音乐人长期留驻的平台。她说:“全力以赴奔向下一个十年,我相信,未来的小镇一定会更美更好。”
漫步小镇,在科飞手工吉他坊,可以体验一把吉他的“诞生”;在乐器博物馆、可以与那些独一无二的乐器“对话”;村口的河北金音乐器集团有限公司,管弦乐器产量全国第一,世界第二。如今的周窝村,已经被音乐唤醒,被文化点亮,正阔步迈向乡村振兴。
张家口下花园武家庄村
3D房屋“来头不小” 科技赋能村民增收
“妈妈,你快来看,这个房子像是用奶油挤出来的,好神奇啊!”
初夏,来自天津的徐女士一家到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定方水乡武家庄村游玩。刚一进村,7岁的儿子便被村道旁一栋造型独特的房子吸引了注意力。
房子墙体为灰色、屋顶呈圆拱形,从地面到房顶,全部都是由灰色的水泥,像挤奶油般层层叠叠堆砌而成,与周围红砖尖顶的传统民宅相比,显得格外醒目。细一打听,才知道房子“来头不小”,是由清华大学建筑系徐卫国教授团队设计、我国首栋由“机器人3D打印混凝土”技术建造的民居。
“山村里有了个3D民居!”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很快,村民赵秀娟家的“3D房”就成了网红打卡地,村里的村民也跟着吃上了一波“红利”。
“娟子,村里的小米下来没?我想要上几斤。”“大姐,家里想买点儿地道的柴鸡蛋,您能给寻上点儿不?”……打卡中,很多游客与赵秀娟结识成了朋友,村里的土特产也跟着成了热销品。如今,赵秀娟的手机里经常会收到天南海北发来的消息,村里的农副产品打开了一条新的销路,村民增收也有了新门路。
【乡村振兴·实现梦想】
运用3D打印建筑技术造福百姓
2003年,徐卫国第一次接触3D打印建筑技术后便一直不断研究实验,致力于运用该技术打印出造福百姓的实用品。2021年,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将目光锁定在武家庄村,准备在村里找一户村民率先建造一个3D打印的“样板间”,然后慢慢推广。经过在全村范围内的走访选址,最终选定了位于村道旁的赵秀娟家。赵秀娟家原本有四间土坯房,当时正打算拆掉重新改造一下,双方一拍即合。经过三台机器的加班加点,最终历经160个小时,建成了一间“三大、两小,五开间”的106平方米民居,计算后造价仅约20多万元。
随着天气转暖,武家庄村即将迎来一批新的客人,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赵秀娟几次拒绝了女儿让她搬去县城居住的建议,自顾自地忙碌起来,拾掇拾掇院子、收拾一下屋子。她说,村里虽小,却有自己喜欢的恬静淡然。屋子不大,却能结识来自四面八方的新朋友,这样的生活,才有味道。(记者 李如意)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