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8日消息(记者王艺霖)7月的北京,一场关乎亿万人福祉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落下帷幕。时隔十年再启城市工作顶层设计,这场会议不仅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深化,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路径的庄严擘画。从雄安新区拔节生长的“未来之城”,到北京胡同里升腾的烟火气;从上海中心城区崛起的“双子山”公园,到赣州千年古浮桥畔的市井欢歌,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变史诗,正在神州大地恢宏书写。

创新驱动聚动能 科技赋能产城兴

在保定玄云动力的实验室里,涡喷发动机的轰鸣声奏响产业创新的强音。这家从30平方米地下室起步的企业,如今年产值突破6000万元,研发投入强度超14%,成为涡喷发动机领域创新引领者。其成长轨迹,正是保定打造“创新雨林”的缩影:保定科技项目“揭榜挂帅”频创佳绩,“独角兽”企业同光晶体成功孵化,中创燕园等企业迈入规模化、商业化生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佑祥教授团队研制的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原型机进入成果转化……在保定,科技创新正向着多领域、深层次全面铺开。而身处保定这片创新沃土,保定市民总能先人一步触摸“科技脉搏”,体验美好新生活。

千里之外的南京紫金山实验室,研究员陈平平团队正开展创新网络测试验证。“传统网络如同颠簸土路,而确定性网络是双向八车道高速路。”他这样比喻。目前,长距离网络的时延抖动控制已经达到微秒级,紫金山实验室确定性网络已经建设了一张全国性网络,覆盖全国40个主要城市。在南京低空经济试验区,无人机穿梭于收费站间调配通行卡,将运输时间从6分钟压缩至2分钟;长江货轮上,船员轻点手机,无人机便将药品精准投递——科技创新正从实验室跃入百姓日常。

紫金山实验室的未来网络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控中心(央广网发 蒋文超 摄)

宜居为本筑家园 全龄友好暖意融

雄安新区南文营社区食堂飘出饭菜香气,家住附近的老人们结伴而来,看看墙上的“爱心餐每周食谱”,有序排队点餐。老人们开心满意,一边品尝可口的饭菜,一边唠着家常。这座容纳5000名回迁群众的社区,用一本“民情台账”织就服务网络:按一户一档建好的民情台账迄今已整理更新住户信息8万余条,及时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独居老人家中安装红外监测设备,异常数据直达网格员;60岁以上居民社区居民就餐享分级折扣。而在重庆高新区,“老幼共托”模式正破解双职工家庭难题:托育园与养老站仅隔50米,李永芳送完孙子入园,转身便加入银发舞蹈队。“一老一小”的温馨场景,诠释着城市温度的本质——让每个生命都被温柔以待。

北京的民生实践则在胡同深处生根。草厂四条胡同的“最美院落”中,丁淑凤轻按遥控器,投影幕布缓缓降下。设计师为她实现了“天棚、鱼缸、石榴树”的老北京梦想:葡萄藤架连接晾衣架,花岗岩桌凳环抱小菜畦。“以前胡同像蜘蛛网,现在推窗见绿、抬脚进园!”她笑言。通过“小院议事厅”,居民自定车棚选址、共商绿化方案,让“人民城市”从理念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

美丽家园绿为底,文脉乡愁两相宜

蓝绿映底蕴,淀泊好风光。行走在白洋淀栈道长廊上,远远望去,淀阔水清,仰头候鸟翔集,低头群鸟潜行,“华北明珠”再现“候鸟天堂”胜景。“水质从劣Ⅴ类跃升至Ⅲ类,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至296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90种。”守护这片碧波的吴海梅如数家珍。淀边村民车二栋放下渔网,成为水质监测员:“以前靠水吃水,现在靠淀护淀!”

白洋淀淀阔水清,风景如画(央广网发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赣州灶儿巷的青石板路上,陆川抚摸宋代砖墙感慨:“改造不是涂脂抹粉,而要留住城市记忆。”当规划部门欲给古浮桥加装护栏时,这位老馆长据理力争:“古人用木船连成浮桥,现代人更要敬畏智慧。”最终方案改为隐藏式救生设备,既保安全又不改原貌。从郁孤台街区宋韵流光到福寿沟博物馆展现“城市良心”,历史与现代的共生,让乡愁有了栖息之地。

韧性安全固根基,未雨绸缪谋长远

黄浦江畔,42米高的“双子山”在钢架上铺陈绿意。谁能想到,这座种植7000棵乔木的生态地标,前身竟是上钢三厂的废料堆积场?工程师易卫军揭秘:“钢渣就地转化地基,旧厂房的梁架蜕变为温室花园。”上海在寸土寸金的陆家嘴旁划出2平方公里建设世博文化公园,正是对“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的生动践行。

沈阳的治堵工程则彰显“未雨绸缪”的智慧。当高架路规划引发居民担忧噪声时,规划部门开放施工样板段,用分贝检测数据消除疑虑。如今,127公里高架路网贯通全城,跨区通勤时间缩短50%。“交通韧性不仅是抗灾能力,更是日常生活的确定感。”市民马健的感慨,道出韧性城市的核心——让变化有预期,让意外有缓冲。

文明善治润无声,共建共享民心融

合肥街头,身着“红马甲”的贾永美穿行巷陌。作为“巷导”,他熟稔商户需求:“消防通道被占?马上协调!”逍遥津街道的53名“巷导”年均化解矛盾210起,将商住混杂区的投诉量从月均40件压降至个位数。而在保定先锋机械厂宿舍,废弃锅炉房变身社区食堂,老人在展览馆指认老照片:“这曾是我的工位。”空间再造激活社区认同,让工业记忆转化为治理黏合剂。

贾永美正在走访商户(央广网记者 鲍玉婵 摄)

北京草厂社区的“小院议事厅”里,李彩仙展示新落成的充电车棚照片。“有居民起初反对,我们在雪天登门十几次。”如今车棚装上了智能充电桩和防雨顶棚,居民自发成立管理小组。从电动车停放规则到古树保护方案,小事共议、大事众决的基层民主实践,让“人民城市”的根基愈加深厚。

智慧赋能提效能,数字孪生惠民生

雄安新区的地下管廊,堪称“看不见的奇迹”。水电气讯管线在“集体宿舍”有序排布,路面不见井盖、空中没有“蜘蛛网”。“先地下后地上,数字孪生城市同步生长。”工程师孙岩指向控制屏:暴雨预警触发时,AI自动调度排水系统;老人久不出门,智能电表数据异常即刻触发社区走访。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因科技而举重若轻。

南京长虹路社区的“及时雨”平台正重构治理逻辑。独居老人家中烟雾报警,系统秒级推送信息至网格员手机;河道漂浮物被AI识别,环卫车5分钟内抵达现场。“以前等投诉再处理,现在靠数据预判需求。”社区书记刘燕的平板电脑上,16个网格的民生诉求实时跳动。当技术从治理工具升维为服务伙伴,“智慧城市”才真正有了温度。

当每座城市都能听见孩子的欢笑、尊重长者的需求、回应青年的抱负、留存文化的记忆、拥抱科技的善意,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城市图景,必将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璀璨坐标。

编辑:禹云飞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