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记录恢弘的大事,往往忽略彼时人们生活的细节,当考古研究一点点将历史的另一面揭开,我们会突然意识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原来,古人也是需要吃饭、需要生活的。那么,2000多年前的赵王,从“龙台”退朝后会去哪生活呢?今天我们去赵王城的三号台寻找答案。

航拍赵王城三号台(邯郸赵王城遗址博物院供图)

两台建筑中间的大庭院

2015年3月-2016年12月,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邯郸市赵王城文物管理处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对赵王城西城3号夯土台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局部发掘。发掘面积3000余平方米。原来在人们的认识中,3号夯土台就是遗留于北侧的一个台子。经过这次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彻底改变了大众的认知。

考古勘探和发掘证实:在3号夯土台基址以南53米处,存在另一座夯土台基址,两座夯土台南北纵列呈轴线对应。为了区别这两座夯土台基址,考古专家将北面的原编号为“3号夯土台基址”称之为3号夯土台基址北台(简称3号北台),南面新发现的夯土台基址则称为3号夯土台基址南台(简称3号南台)。3号夯土台基址南台平面近长方形,专家推测其性质应为3号夯土台基址北台的附属性建筑。3号夯土台基址北台的南侧,即3号北台与南台之间的地域专家称为中部庭院。地势低于南北双台,地表平坦宽阔。

考古勘探及发掘,取得了许多重要收获,基本证实了3号夯土台基址的建筑布局及建筑属性,包括三个建筑单元,由北向南依次为:北台、中部庭院、南台;北台为主体宫殿建筑,南台为北台的附属性建筑,两台之间为中央庭院;北台属于高台式宫殿建筑,至少存在两层建筑结构;南台为广阔的低平台式建筑,表面墁铺砾石,可能属于一大型露台的基址。

赵王城三号台(邯郸赵王城遗址博物院供图)

其中的中部庭院尤其引人注意,庭院南北53.5米,东西约67米,地势低平开阔。其地面墁铺砾石,状如平坦的河漫滩,坚实、美观。河卵石大者长径10厘米,中者5厘米,小者1-2厘米,偶见特大者15-20厘米。此河卵石铺石层面分布广阔,几乎满盖庭院地面,其性质应非散水面,推测其应为庭院地面的基础铺底层,其上应有纯净硬土覆盖面,但发掘区域没有见到原始硬土地面,推测可能已破坏无存。

出土较多生活用器皿

根据考古出土的文物来看,在“龙台”遗址范围内均未发现有生活器具的遗迹,二、三号台内发现的陶制器皿为生活器具,且“陶罐” 更是明显为生活器具,因此二、三号夯土基址为生活性使用宫殿的可能性更大。

三号台出土的生活用陶的器表多饰有绳纹,其次为素面和平行旋纹。主要器类有煮食用的陶釜,用于盛食物的陶豆,用于盛放物品的陶罐、陶盆等,均被证明时间为战国晚期。三号台既有庭院,又出土了数量众的生活器皿,可以说是整个赵王城遗址生活气息最浓厚的所在了。

赵王城三号台(邯郸赵王城遗址博物院供图)

三号台是练兵场还是生活场所?

在两个高台建筑中间的宽大庭院,到底做什么用的呢?是练兵比武场?还是赵王与家人惬意生活的所在?

考古发现,中部庭院南北53.5米,东西约67米,地势低平开阔,但面积还不如半个足球场大,对于当时强大的赵国来说,练兵比武似乎小了点。值得注意的,三号台的两台及庭院串在一起形成一条严整的中轴线,而往南穿过小小的二号台建筑,就到了赵王议政决事的“龙台”,赵王忙完国事下朝会在这里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吗?相信不久的将来,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会帮我们找出答案!(邯郸赵王城遗址博物院供稿)

编辑:王艺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