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雨季,城市内涝问题是很多现代城市面临的难题。但是,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赵国都城邯郸却没有这个问题,更让人惊奇的是,当时的赵王城雨季排水不是往城外排,而是往里城里排,那么,当时的赵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赵王城东城东垣内侧排水槽(邯郸赵王城遗址博物院供图)

独特的防雨和排水设施

赵王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南4公里处,面积为5.12平方公里,千年风雨的剥蚀,使当年的亭榭楼台、殿阁玉宇,化作一片偌大的废墟,只剩得残垣断壁,旧苑荒台,遗址上衰草萋萋,林木疏落。但是它那兀凸的黄土高台,横亘原野的城墙遗迹,阳光下傲然的身影,仍透射着恢宏的气势。

赵王城宫墙周长9千米,现遗址周围仍保留着残高3至8米的夯土城墙,墙基宽20至50米,墙体夯土密实、宽厚坚固。

由于当时都是夯土城墙,为了防止雨水的冲刷,城墙内侧安装有特制的大型铺瓦和陶制排水槽,陶制排水槽形如现在的簸箕,水槽断面呈凹形,长46厘米,上宽56厘米,下宽52厘米,边高15厘米,内有两顶鼻。上一个放置在下一个顶鼻上,互相连接成为由上而下的排水槽道。这种台阶,除铺瓦防雨以外,在战争的紧急关头,还可以快速地增兵登台防御。

据考古工作者介绍说,赵王城这种先进的防雨和排水设施系统,目前仅见于赵都邯郸城的考古中,是赵文化建筑上的一大特色。

赵王城内附墙排水铺瓦(邯郸赵王城遗址博物院供图)

导进“城里”的雨水 为啥没引起内涝?

防雨和排水设施系统不但科学地保护了古墙的安全,而且美观大方,对于研究古代建筑技术,有其重要价值。

但是排水槽连成台阶,是不能放到城墙外的,只是放到城墙内,这在增强防御功能的同时,也把雨天的水都导入了城内,那么,赵王城就不怕出现内涝吗?

这要从赵王城的选址和地理位置说起了。都城选址一般依山傍水,位居交通要冲,充分利用山水之势,突出军事防御功能。

赵国邯郸西倚太行山,东南临滏阳河,中有沁河由西向东流过,注入滏阳河,交通便利,人称“四轮之国”。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将都城由中牟迁至邯郸,中牟曾有被淹的“黑历史”,所以定都邯郸也是看上了邯郸城地势较高,而城中又有沁河穿城而过,雨季的雨水引入城市又随沁河流出最终注入滏阳河,自然就不怕内涝了。

看来,城市内涝的问题在定址时就决定了,如果城市都像赵王城一样选在高处又有“城内河”,那就真的不怕被淹了。(邯郸赵王城遗址博物院供稿)

编辑:王艺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