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廊坊9月9日消息(记者王艺霖 见习记者李瑶)“原来我们的每一次扫码支付、每一趟地铁刷脸进站,背后都离不开算力支撑!”9月9日,在河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看着闪烁的服务器指示灯,随团采访的年轻记者忍不住感叹。当日,“协同发展谱新篇”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第二站来到廊坊,记者团深入京津冀大数据中心、河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廊坊莱尼线束系统有限公司,在“数”与“智”的碰撞中,触摸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强劲脉搏。
高空俯瞰廊坊京津冀大数据创新应用中心,外形犹如一艘“乘风破浪、勇立潮头”的巨轮。站在该建筑顶层向西北方向望去,北京的轮廓时隐时现。
数据从这里传到北京,只需要2-3毫秒。什么概念?眨个眼的功夫,数据已经跑了好几个来回。
凭借着区位优势,早在2009年,为抢抓北京大数据产业溢出机遇,廊坊在河北率先谋划布局数字产业,规划建设开发区大数据产业园。
京津冀大数据中心内展示的机器人(央广网见习记者 李瑶 摄)
在河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恒温恒湿的机房内,一排排数据中心机柜整齐排列,每秒超过千万亿次浮点运算的数据洪流正在此奔涌不息,算力服务直通全国。
算力,简单来说就是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它作为数字时代的核心资源,不止关乎生活,更赋能千行百业。“河北最早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城市,紧邻京津,数据延时低,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河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总经理赵紫铜称,中心总规划算力300P,采用“鲲鹏+昇腾”多元算力架构,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提供普惠算力服务。
目前,河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与北京交通大学合作的“天佑大模型”,通过AI检测轨道缺陷,提升运维效率;与河北数智联合孵化的智能档案助手,已应用于实际档案管理系统中,并通过与DeepSeek大模型的深度融合,使效率提升了至少30%。
“我们已服务京津冀乃至全国的超百家企业。”赵紫铜表示,算力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水电煤,它正从技术概念转化为生产力工具。
近年来,不少科技企业落户廊坊,他们看重的,除了本地强大的算力资源,还有廊坊在全省率先推出的“算力券”优惠政策,这对企业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提供了充足的算力支持。
离开“数字云端”,记者团走进廊坊莱尼线束系统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瞬间被眼前的场景震撼:数百台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细如发丝的铜丝在机械臂间精准缠绕,最终汇集成车用线束——这些看似普通的“线疙瘩”,却是新能源汽车的“神经网络”。
廊坊莱尼线束系统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央广网见习记者 李瑶 摄)
“这条生产线专供北京奔驰新能源汽车,平均每4秒就可以下一根线。”廊坊莱尼线束系统有限公司工艺工程师刘炎捷告诉记者,一辆汽车的正常安全行驶,离不开遍布车身的精密导线系统。从系统供电、信息显示到故障诊断提示,至少需要1500条导线。
2022年开始,廊坊莱尼线束系统有限公司组建研发团队,专门攻克新能源汽车的线束品类。经过四年的发展,目前研发团队已超百人。莱尼线束产品也从单一的汽车低压线束发展为低压线束、高压线束和零部件,成为北京奔驰、小米汽车等知名品牌供应商。
莱尼线束的转型折射出京津冀汽车产业的深层变革。数据显示,目前,京津冀三地汽车产业实现产值已经超过8400亿元,成为京津冀制造业的“首位产业”。与此同时,河北220余家零部件企业进入北汽、小米、理想等整车企业供应链,京津冀一小时汽车零部件配套圈日趋完善。
“以前觉得协同发展是大规划,今天才明白它藏在机柜的嗡鸣里、AI模型的代码里、线束的每一根导线上。”采访结束后,一位记者在笔记本上写到。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