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这刚炒制好的黄芩茶,条索紧实、香气清洌,冲泡后茶汤澄亮,入口回甘!”11月11日,河北省涞水县三坡镇马各庄村的黄芩茶种植基地里,张立春手持新茶,面对镜头热情推介,细致讲解着从山间嫩芽到杯中香茗的蜕变历程。

涞水县三坡镇地处太行山区,高海拔气候与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壤,为黄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的黄芩品质优异,药用成分充足、口感纯正。

黄芩种植基地(闫冬雪 摄)

“2006年开始尝试黄芩规模化种植时,我们一心想着用好山好水种出好黄芩,但当时技术缺乏指导、市场没有门路,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涞水县漫山香茶叶加工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立春说。经过十余年的持续耕耘,曾经的零散种植点逐步拓展,如今已形成覆盖三坡镇、赵各庄镇等多个乡镇的标准化种植基地,总面积达5600亩,产业链也从单一原料销售,延伸出黄芩茶、黄芩饮料等多元化深加工产品体系。

今年8月以来,三坡镇积极主动对接该县“媒体+”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专班与各大电商平台,围绕黄芩茶这一地标产品,策划一系列主题推介活动。直播镜头下,巍峨太行的自然风光、千亩茶垄的壮观景象与传统制茶工艺、沉浸式品茗体验深度融合,每场直播都吸引数万网友在线围观互动。

“媒体+”赋能效应立竿见影,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涞水黄芩茶线上订单量同比增长50%;9月新推出的“黄芩山茶”饮料已售出2.5万箱。产品不仅畅销省内,更远销辽宁营口、广东广州、珠海等多个城市,彻底打破地域销售壁垒。如今,涞水黄芩产业年销售额已突破200万元,成为县域特色产业的一张亮眼名片。

产业兴旺的最终落脚点始终是富民增收。当地企业推行的“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将产业发展与农民利益紧密联结,带动周边120余户农户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曾经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流,有的投身黄芩种植管护,有的进入加工车间从事炒茶、包装等工作。

工人正在为茶叶杀青(闫冬雪 摄)

“现在在村里上班,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块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在外面漂泊踏实多了。”在马各庄村黄芩加工车间工作的村民张华高兴地说。这份稳定的工作让他家年增收超过8000元,黄芩这枚“金叶子”,正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从深藏太行的野生资源,到年产值可观、带动效应显著的优势特色产业,三坡镇黄芩的“出圈”之路,是涞水县扎实推进“媒体+”赋能乡村振兴行动的生动诠释。

近年来,涞水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通过深度挖掘本土资源禀赋,聚焦黄芩、麻核桃、景泰蓝等特色产业,搭建产销平台、开展技能培训、拓展线上渠道,推动农产品触网上行,实现品牌价值与市场效益双提升。同时积极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路径,促进农旅、文旅、康养多元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胜势。

下一步,涞水县将继续强化政策引导和要素保障,鼓励创新经营模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持续优化“媒体+”服务体系,培养更多“新农人”成为“兴农人”,让更多“乡字号”“土特产”走出深山、走向全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来源:涞水县委宣传部)

编辑:李瑶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