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又带着我们当地的饽饽饼、红掌花卉来到了前门大街,大家可以在我的直播间里看看。”日前,河北省定兴县姚村镇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臧怡飒带着家乡特色产品来到了北京市“前门·中华美食荟”,这是她本月第四次带着姚村好物进京。
在首届“前门·中华美食荟”活动中,琳琅满目的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期待,更成为连接乡情、传播文化的桥梁,令不少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姚村镇党委敏锐把握这一契机,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依托,整合辖区内乡土产业资源,推动“姚村好物”从田间地头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

臧怡飒正拍摄推介视频(梁洁 摄)
“我想用上大学期间兼职电商主播的经验,在这里做点不一样的事儿。”臧怡飒说,她主动向姚村镇党委书记于海龙提出借助短视频推介家乡的思路,希望通过新媒体让家乡产业“破圈”。
“农业职业经理人的优势在于,既懂农业生产,又懂市场需求,还善于运用新媒体传播。”于海龙说,让更多“土味”家乡货变成“网红”爆款,让乡村的“美丽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当下的一个发展趋势,如今支持年轻人用镜头推介家乡,既是对“党建+产业”模式的延伸,更是激活乡村发展活力的关键举措。
有了组织的支持,臧怡飒信心倍增。她围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产业资源,注册抖音账号“小飒农记”,与同事深入各产业基地拍摄宣传视频,展现乡村传统风貌与经济活力。她的视频账号,单条视频最高浏览量达7.4万次,不仅拓宽了合作社和辖区企业的销售渠道,更通过线上直播实现“姚村好物”的精准传播。

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正推介白萝卜(梁洁 摄)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传播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应运而生。定兴县积极探索“党建+媒体+产业”发展路径,已选聘三批共39名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扎根基层,臧怡飒正是其中代表。
该县注重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通过系统培训、精准对接和导师帮带,将他们匹配到合作社全职工作,负责编制经营方案、拓展销售渠道、组织产品加工等任务,为合作社注入专业活力。
截至目前,已有3名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通过探索建立技术入股分成、营销分成等方式与合作社(企业)开展合作创业。他们累计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1041次,解决农业生产与经营问题181个,提出合理化建议210条,有力推动了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也为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今年,在保定市委统一部署下,“媒体+产业”模式在定兴县全面铺开,成为当地好物“出圈”的有益尝试,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成为这一模式中的“新鲜血液”。为助力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成为“媒体+”模式的中坚力量,定兴县以“党建+电商赋能”为核心,开展短视频拍摄、直播带货等培训,组织实战演练,并借助宣传联盟推行“老带新”帮扶,形成“党建引领、抱团发展”的新格局。(来源:定兴县委宣传部)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