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保定9月17日消息 “家人们看这果子,日照足、糖度高,现在下单明天就能发!”在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融媒体中心,大学生职业经理人翟梦楠正手持刚摘下的新鲜苹果,通过直播热情地向网友推介。仅18分钟,6000斤九龙苹果就全部售罄。这场持续1.5小时的直播最终创下50.8万人次观看、6.8万元销售额的佳绩,标志着涞水县“媒体+”赋能乡村振兴行动再结硕果。
当下,涞水县立足县域资源禀赋,以融媒体为纽带,将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乡村人才培育深度融合,既破解了特色农产品“酒香巷深”的销售难题,又通过“理论教学 + 实战实训”模式培育出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让“手机变新农具、直播变新农活、数据变新农资”,为京津冀地区以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实践样本。
破题:当千年核桃遇上数字浪潮
“以前好东西卖不出价,现在一场直播就能销售2万多元,借助媒体平台的影响力,让我们的产品走向了全国。”涞水县东文山镇十里铺村麻核桃种植大户冀卫东感慨。
主播正在介绍涞水麻核桃(央广网发 岳雷雨 摄)
作为中国麻核桃之乡,涞水县10万亩麻核桃曾面临“有口碑无品牌”的困境。记者了解到,虽然涞水县麻核桃占全国文玩核桃市场75%份额以上,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认证,但品牌市场影响力尚未充分转化为竞争优势,品牌溢价和价格价值匹配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转机出现在2025年。涞水县委、县政府将“媒体+”赋能乡村振兴行动纳入全县乡村振兴总体布局,成立由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宣传部长为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共同参与的工作专班。“我们充分利用媒体互动特性,构建了‘播出+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县融媒体中心主任万玉民告诉记者,通过大数据对比发现,消费者对麻核桃的文化内涵关注度非常高,由此开发了“开核体验”“非遗故事”等定制化内容,更通过举办“核王争霸赛”推动了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数据显示,通过“媒体+电商”模式,涞水麻核桃线上销售额突破3亿元。“世界核桃看中国,中国核桃看涞水”的品牌口号,随着2.1万人次观看的开业直播传遍全国。
创新:南北协作激活“双循环”
在距离涞水2400公里的广东高州,一场特殊的“姻缘”正在开花结果。涞水县大龙门村与广东省高州市滩底村缔结“南北微短剧合作村”。“我们聚焦农产品互通、短剧IP开发、文旅融合三大领域,共建‘媒体+微短剧+三农+直播+电商’融合新模式,打破地域壁垒,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涞水县委副书记苗健说。
此外,依托“媒体+电商”创新模式,涞水县与高州市开展深度合作,通过联合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微短剧创作等多种形式,推动麻核桃、龙云岭杏仁、虹鳟鱼、黄芩茶等特色农产品南下拓市,显著提升产品在南方市场的认知度和销量。
两地线上联动举办特色民宿直播活动(央广网发 徐梓钰 摄)
这种跨区域协作成效显著。在“南北联动·直播带货擂台赛”中,两地融媒体中心同步直播,90分钟赛事吸引总观看量超49万人次,实现销售额156万余元。两地融媒体中心记者见证了这个过程:涞水的麻核桃和高州的龙眼干形成完美搭配,直播间观众复购不断。
深耕:数字赋能重塑乡村生态
在野三坡景区,一场“赏三坡美景·品全鱼盛宴”的直播创下10.5万人次观看记录,带动民宿预订量新突破。“我们根据后台数据发现,游客对‘长城星空露营’‘非遗匠人体验’特别感兴趣。”龙门天关景区负责人介绍,据此开发的定制化产品使暑期民宿入住率保持在85%以上。
“赏三坡美景·品全鱼盛宴”直播推介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涞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数字红利惠及更广泛群体。在龙门村,壮美的太行山水通过“云传播”吸引北京康养群体前来体验,累计接待北京籍康养老人3500余人次。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人才培育。涞水县实施的“头雁领航·直播助农”计划已培训农户及企业人员超3000余人次,培育出500名粉丝超5000人的本土“农民主播”。“我们的麻核桃产业,有了这支农民主播队伍加盟,相比去年同期销售额增长近2亿元。”涞水县文玩核桃协会会长于永超说。
“媒体+”不是简单的宣传工具,而是重构乡村生产关系的数字桥梁。涞水县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这场始于流量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涞水大地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留量”——留下的不仅是不断攀升的销售额,更是农民自信的笑容、产业升级的活力,以及一个传统农业县拥抱数字时代的破茧蝶变。
监制:张继航
采制:张卫军 李瑶 刘千艺(实习)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