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防城港3月6日消息(记者梁瑜琳)初春时节,记者走进广西防城港市西湾旅游景区看到,海路之间红树林成片,海鸟翩翩,不少群众在栈道游玩、嬉戏,享受滨海惬意的慢时光。

防城港市西湾旅游景区(央广网发 防城港市海洋局供图)

2023年,防城港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9.7%,排全广西第一,全国第十二;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97.9%,排广西第一;地表水水质优良率100%、入海排污口水质达标率100%、入海河流水质优良率100%……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防城港市生态文明建设交出的亮眼成绩单。近年来,防城港市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大文章,成功打造了“城在海中、海在城中、路在景中、人在画中”的优美生态环境。

逐绿前行 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以前这里的海堤都裸露出来了,周围的味道也不好闻,环境不好根本没人愿意过来玩儿。经过修复后,现在的沙滩非常宽敞干净,海水也更蓝了,我们每天都要来这里散散步,吹吹海风,心情很是愉悦。”在西湾旅游景区散步的防城港市民李女士说。

市民在防城港市西湾海域散步(央广网记者 梁瑜琳 摄)

防城港市是一座既沿海又沿边的城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在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拥有537公里的海岸线,海湾特征突出。防城港西湾、企沙半岛山新村海岸带、万尾金滩海岸带等海域,此前一度面临着海岸侵蚀、水交换能力减弱、海堤防护弱、沙滩破碎、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

守护绿水青山,离不开法规制度。“自2016年以来,防城港市人大常委会共制定并颁布实施了《防城港市海岸带保护条例》《防城港市防城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等5部涉及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地方性法规,从海岸带保护、城市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方面强化海洋环境保护,这些法规初步构建了防城港市陆域、海域、江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屏障。”防城港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韦凤珍说。

防城港市海洋局副局长唐上平介绍,为了还市民更多亲海空间,防城港市积极推进实施了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整治创新示范工程、“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等一批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对重点岸线、海域、海岛、海岸带等进行了立体综合系统整治与修复,有效地防止了海浪和风暴潮的侵蚀,改善了防城港海域海岸的生态景观,进一步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山心沙岛风景如画(央广网发 钟云需 摄)

其中,“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已于今年1月完成项目结算评审,项目共完成红树林种植113.7公顷,清理拆除沿岸构筑物面积4.6公顷,拆除养殖围堤10.3公里,构建鸟类栖息地12.2公顷,完成西湾水动力恢复165公顷。如今,防城港市海域面貌焕然一新,水清滩净、岸绿湾美、鱼鸥翔集……一条“高颜值”的滨海景观廊带点缀在城市边缘,已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休憩空间。

借绿生金 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在防城港市上思县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山中云雾缭绕,林木郁郁葱葱,清泉潺潺流淌,美不胜收。

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地处十万大山北麓,是我国东南沿海唯一自然生态保护最为完好的国家森林公园。十万大山濒临热带海岸,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8.9万个每立方厘米,素有“森林海洋 天然氧吧”之美誉。

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央广网发 黄粹釴 摄)

“我们通过发展绿色经济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能力,多渠道多方位争取生态补偿资金,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落到实处。”上思县林业局局长曾晓鹏介绍,该县还建立了海南虎斑鳽自治区级湿地保护小区、广西凤亭河—屯六水库湿地保护区,以便更好地维护十万大山的生态平衡。

当前,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维管束植物3017种,其中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0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非常丰富,已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不可多得的植物资源宝库。

如何借绿生金,做好“生态旅游”文章?近年来,上思县市立足生态禀赋,大力推进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提质升级工程,统筹规划整合百鸟乐园、皇袍山景区、南屏瑶乡等资源,不断完善温泉养生、康体疗养、民俗体验等旅游基础配套项目,建成集生态旅游、健康疗养、科普研学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山地休闲运动区。

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天女浴池景点(央广网发 黄粹釴 摄)

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凭借着宜人的气候、迷人的风光以及丰富的旅游配套设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游玩。“我第一次来的时候是1991年,现在跟朋友故地重游,感觉这里变化非常大。”游客刘先生感慨道,原来的山头没有这么绿,也没有这么多树,如今的公园处处绿意环绕,森林覆盖面肉眼可见的增长了许多,空气也特别清新。

下一步,上思县将借助“中国氧都”品牌,充分发挥“氧都+温泉”的优势,着力培育“旅游+运动”“旅游+医养”等新型产业发展集群,从而打造面向全国的旅游、养老养生基地,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和跨越。

编辑:文鑫豪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