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舞蹈与杂技为一体的顶碗舞,用简单的舞具舞出了精彩和活力;集强身健体和陶冶情操于一体的四家武术,入选2023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将民间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手段结合起来的麦秆画,深受游客和本地消费者青睐……

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甘肃民乐人的保护传承中,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河西宝卷表演现场(民乐县委宣传部供图)

完善设施促发展

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文化展览馆内,各种非遗作品琳琅满目;民乐古城中,非遗产品制作、售卖摊点比比皆是;各镇、社区中,非遗展示体验场馆星罗棋布……

民乐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内容,持续加强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传习馆(所、室)建设,依托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文化展览馆、城北民俗文化村,打造建设集非遗传承体验、交流展示、文旅演艺、产业开发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验中心;各镇、社管委推动实施各类非遗展示体验场馆建设,并对功能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的展示馆和传习所进行改造,有效促进了非遗文化的振兴发展。

至目前,民乐县建成各类非遗传习所7个,传习点3个,建成省级非遗工坊1个。年均累计开展非遗展演活动60余场次,开展非遗展示展销活动80场次,非遗传承实践已成为广泛的社会自觉。

非遗普及添活力

孩子们头顶瓷碗,牙咬竹条,两手各拿一碟一筷,伴随着音乐节奏磕动竹条敲打头顶瓷碗发出悦耳的声音,时而奔跳来回穿插,时而走、爬、滚、翻,一个个在常人眼中高难度的动作,却让他们表演的游刃有余。这是民乐县民联镇寄宿制小学的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进行顶碗舞传承练习的真实场景。

学生正在练习顶碗舞(民乐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民乐县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工作方针,以“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为主要任务,鼓励全县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编撰非遗乡土教材,开设非遗主题的校本课程,组建以非遗为主题的特色社团、兴趣小组,积极开展非遗传承教学实践活动,在提高青少年对非遗及其保护意义认知的同时,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动能。

“除了顶碗舞社团以外,我校还将四家武术、霸王鞭、麦秆画等多个非遗项目列入学校第二课程,不仅锻炼了学生身体,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而且陶冶了学生情操,增强了学生们的文化自信。”民乐县民联镇寄宿制小学负责人张志勤说。

融合发展展新颜

台上是精彩绝伦的秦腔演出,台下是万千戏迷的热烈喝彩……这是民乐西域秦腔演艺公司的演职人员在民乐古城的演出盛况。

秦腔表演进景区(民乐县委宣传部供图)

民乐县立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趋势,出台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政策,鼓励支持秦腔戏剧、四家武术、皮影戏、河西宝卷传承人,以及民俗文化、文创产品开发、文艺培训经营主体等在景区景点常态化进行展示展演展销,大力推动非遗进景区实践活动。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消费潜力,将非遗元素与旅游融合,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鼓励旅行社、景区通过产品设计、线路策划等开展多种形式的非遗旅游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和感受地方文化的艺术魅力,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路径。(李选民 张鹏)

编辑:逯文婕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