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兰州2月11日消息(记者邸文炯)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通知,公布了全国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庆阳香包绣制非遗工坊的“庆阳香包:世代传承 香飘五湖四海”上榜。

群众学习制作香包(央广网发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供图)

庆阳香包绣制非遗工坊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庆阳香包绣制,通过积极与市场对接,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博物馆”的商业模式,覆盖了庆阳香包传承、设计、销售、展示各个环节,同时拓展产业链,开展乡村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以此实现年产值600多万元,解决了近百名农村贫困户、残疾人和200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辐射带动农户就业4000多家,累计培训8000人次。

据介绍,“庆阳香包绣制”是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讲究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构型简单质朴,按制作技艺分为“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四大类。“绌绌”又名藏针绣,其特点是把针线藏起来,以造型状物,形神兼备而不见针线为佳境,其工艺流程包括创意、选料、裁剪、状物等环节。

直播销售香包(央广网发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供图)

随着时代变迁,近年来,非遗传承人将传统的庆阳香包绣制与当代文化相结合,设计推出不同类型的非遗文创产品,从个人佩戴走向广阔市场、从个体制作走向规模生产,香包也逐渐变成庆阳连接外部世界的一张“名片”。非遗工坊负责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庆阳香包绣制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紧抓机遇,先后赴美国、加拿大等国,开展庆阳香包绣制非遗项目宣传、推介、展销。2015年,刘兰芳登上美国高等学府讲台并赴相关博物馆开展交流,讲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甘肃故事,显著提升我国非遗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非遗工坊投资建成了“义渠村”非遗田园综合体,按照“传承非遗资源,守望精神家园”的原则,坚持“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与产业化相结合,与市场化相结合、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着力打造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的立体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非遗示范基地。连续举办了七届“义渠村——菊尚之约”文化旅游活动,不仅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带动村民致富,推动乡村振兴。

编辑:李红军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