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2日消息(记者 冯仪) 张大嘴“吓唬”小孩的白鲸、“微笑”的海豚……我们在海洋馆看见的各类海洋动物,往往和游客互动频繁,也能为前来参观的观众们带来不少欢乐。但这些表现是不是都符合海洋生物的本性?它们在表现得“快乐”的时候,是不是真正的快乐?11月17日,在2023亚洲公益论坛海洋与生物多样性分论坛上,科学家和业内人士们作出了解答。

咧嘴“恐吓”小朋友的白鲸

真的在和人类玩游戏?

近日,短视频平台上传播着一类视频:海洋馆里的白鲸悄悄游到展示玻璃前参观的小孩身后,待他们面朝玻璃时猛地张大嘴,孩子们往往被吓得大哭,引得围观游客和网友们大笑:聪明的白鲸好像在故意逗弄小孩玩。

海洋馆里的白鲸(图源:CFP)

事实上,白鲸的张嘴举动并不如游客们想象得那么欢乐。这种行为可能涉及白鲸的“刻板行为”。刻板行为指动物在长期或重复遭受不可控制的负性刺激后,出现异常、重复、没有任何功能作用的行为,刻板行为可以分成三类:重复出现口部相关动作、重复相同路径运动、高频率单调行为。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博士表示:“白鲸生性活泼,喜欢探索、玩耍并且善于模仿其他动物的声音。在野外,白鲸跟同类一起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广阔海域。但在水族馆和海洋馆里,白鲸只能生活在面积极其有限的水池中,不能自由活动,也不能与同类正常交流和互动。白鲸“吓唬”游客显然不是白鲸的自然行为,有可能是白鲸应对圈养压力的行为表现,或长期被圈养的野生动物表现出的攻击行为。”

孙全辉从事野生动物研究和保护工作20多年,曾参与编写多部动物保护相关专著。在海洋与生物多样性分论坛上,他还同步分享了“幽灵渔具”治理和“鲸豚遗产地认证”的实践和经验。他介绍,“幽灵渔具”是指遗失或被丢弃在海洋里的各种捕鱼用具和设备,数量巨大,并且造成大量海洋生物受伤甚至死亡。“通过推行商业渔网标记、废弃渔网回收以及再利用等方式,推动利益相关方共同保护海洋动物和海洋生态环境。”

孙全辉表示,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呼吁公众不与上述视频互动,不助长这些背后存在动物伤害的视频的扩散。此外,公众可以选择野生动物友好型旅游,以负责任的野外观鲸的旅行方式观赏动物的自然行为。

40年未上岸的海龟

海洋保护迫在眉睫

论坛上,海南师范大学汪继超教授介绍了西沙群岛海龟种群现状与栖息地保护状况。目前,海龟种群面临着较严重的生存危机,海洋污染、过度捕捞、产卵场消失、非法贸易与气候变暖都是影响海龟种群发展的原因。他提到,海南岛已经40年没有海龟上岸了。“海龟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所有的海龟都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一和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南海是中国海龟现存产卵场的重要地区之一,西沙群岛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绿海龟产卵场。这些绿海龟有独特的基因型组成,是一个新的地理种群,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但是,由于产卵场海洋垃圾污染、台风导致的海岸带破坏、全球变暖等原因,西沙群岛的绿海龟种群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绿海龟(图源:CFP)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文明的起源,拥有已知物种约25万种。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中国是海洋大国,也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2023年9月,中国签署了《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将继续坚定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球海洋治理,实现海洋的繁荣和美丽。

2023亚洲公益论坛海洋与生物多样性分论坛由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主办,分论坛由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承办。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浩明教授出席并致辞。来自高校、智库、公益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同台对话,聚焦海洋生态保护,共话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路径。

论坛现场(图源:亚洲公益论坛)

据悉,首届亚洲公益论坛以“多元合作、创新发展”为主题,共设置十三大议题,围绕“现代公益慈善思想与实践”“公益慈善与财富传承”“中国样本·亚洲道路”“教育公益促进青少年面向世界全面发展”“乡村发展与亚洲减贫”等问题共同探讨亚洲公益创新、发展和合作议题。

编辑:郭彦伟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