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雕刻砖瓦,人文篆刻历史,在南海黎边,岁月的折痕尤为明显。
黎边古村与新村已融为一体
1274年,黎边村开村,距今正好750年。光阴流转,黎边村如今坐落在狮山镇狮岭村,北枕黎边岗,南邻广三高速公路,侧倚东平水道。经后人悉心保护,古村建筑物保存完好,村史留存完整,现存明清、民国建筑群100多间。
近代百年,是黎边古村建筑风貌变化的最后一个刻度。透过探寻黎边的百年变迁,可以生动感受狮山这片土地上的沧海桑田。
古村建筑记录岁月变迁
走进黎边古村,先要穿过一处涵洞,壁上绘有岭南镬耳屋建筑的独特风貌,由此而入,天地恍然改变,由繁华的城市步入静谧的村落,古村气韵徐徐展开。
村史中写道,黎边地理位置优越,是“枕镇顶天风松涛,浩瀚北江收眼底,坵峦起伏景怡人,茂林修竹以为乐。”东西二社并肩而立,常住民有700余人。2020年,狮山小塘黎边历史文化街区获评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在大片农田山林间,最优质的生态资源与分布其中的岭南传统村落和谐共处,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用于形容上世纪50年代的黎边最为合适,大片农田漫布,纵横点缀其中的是池塘与田渠,农业繁荣,人们安居乐业。上世纪80年代起,这个曾以书香闻名的古村逐渐走上了工业化致富之路,工厂、商铺、矿山、楼房林立,在古村的基础上建起了新村,最终形成了现在东西跨度约400米,总体面积约20000平方米的黎边古村。
沿着村前大道走,明清两个时期特色不同的镬耳屋鳞次栉比。青砖砌墙,阶砖铺地,红、白石板铺天井,墙外雕有花鸟、人物图案,最早只有取得功名的官宦人家,才有资格在府邸中建造镬耳火山墙。
走入村中,不仅能看到600多年前的洪圣古庙,100多年前重建的黎氏宗祠、雪梅公祠,民国时期的崇正学校,还能见到公社时期的红砖房屋、彩色壁画。时光在这个古村留下了如树轮般的痕迹,不断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岁月变迁。
黎边村有条“富贵巷”
黎东的聚仁里,黎西的兴宁里,是黎边村的“富贵巷”,因为这两条巷子走出了很多显赫一时的人物。这些“名人”从未忘记家乡,为家乡建设出力,让古村建筑重焕新生。
上一次黎边古村的大面积翻新修缮,还是100多年前。光绪癸卯年(1903),黎边村人士黎湛枝高中殿试二甲第一名,并于1909年加赏太子少保,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最终官至一品礼部尚书。他回乡那日,乡亲们沿路庆祝,盛况空前。
早年黎湛枝所就读的君济书舍
而后,黎湛枝回馈家乡,大兴土木,兴建黎氏宗祠和屋舍庙宇,专程请来设计师,还从国外进口材料为宗祠雕刻精美石雕,至今纹路仍清晰可见。这次翻修所成的建筑也形成了黎边村现在的总体风格——依山傍水,屋舍错落,以梳式结构布局,呈襟对三台之胜,镬耳大屋墙脊起伏,犹如波浪,檐下石雕做工精美,栩栩如生,一个气势雄伟的古建筑群应运新生。
1904年,由黎边村人士黎文藻担任建路工程师,中国最早的复线铁路广三铁路正式通车,自广州珠江南岸石围塘起,经三眼桥、佛山、小塘站通往三水。作为广佛地区当年通向粤西、粤北的主要通道,广三铁路具有重要交通意义。据资料记载,该铁路建成时每日平均运送旅客超万人,客运量占当时广东铁路客运人数的一半以上。
在黎边村史上,于铁路交通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后被上海人尊称为“黎南海”的黎照寰。虽然长期在外,黎照寰仍心系家乡。1932年,他与兄长及好友开办了民国学堂黎边崇正小学,这是当地第一间采用新式教育方式的小学,开设音乐、体育、数学、国文、科学等多门课程,为家乡教育作出了极大贡献。如今,崇正学校标志性的红色大门依然存在,将摇身一变成为黎边村史馆,继续记录黎边这片土地的故事。
以人文经济为引擎焕发新活力
融合明清文化、岭南建筑园林和珠三角水乡风情,现在的黎边古村可以称作广佛地区原生态保护最为完好的村落之一。漫步村内,镬耳墙、石板路、风水塘、古榕树等岭南古村落景致随处可见,并与新式房屋和谐共存,古村韵味别具一格。2019年,黎边村被正式评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黎边古村文源深、文气足,正是发展人文经济的最好沃土。狮岭黎边人杰地灵,村落文化特色鲜明。以村史馆建设为例,除维持崇正小学原址风貌外,更详细介绍了黎边史上的众多乡贤名人。
据介绍,当前黎边古村活化工程建设正稳步进行中,充分挖掘乡村人文特色,建设村史馆、铺设岭南特色灯光、翻新村前广场,还将结合历史故事打造本土特色码头、亲水岸道、夜景等,入村所经的涵洞就是活化工程的亮点之一。同时,在保护古建筑的基础上,村内的古树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现在的黎氏宗祠前,塘基上绿树成荫,几百年树龄的龙眼树仍茁壮生长。
未来,狮山镇将继续支持黎边古村活化工程,持续打响黎边古村品牌,发展古村农文旅经济、带动夜经济、提升庭院经济,打造现代特色旅游产业,推进乡村振兴,让700余年历史的黎边古村焕发新时代的新活力。(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