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千百年发展中孕育出一大批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佛山人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佛山人独特的精神标识,铸就了佛山人的精神风骨。近年来,佛山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赓续岭南千年文脉,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让历史文化焕发新活力。

叠滘龙船漂移大赛

传统融入年轻态表达,持续擦亮城市品牌形象

近年来,佛山打开新思路、融入新表达、引领新国潮,将佛山传统文化打造成一张张文旅“爆款”名片。

“佛山着重加强宣传策划和舆论引导,跟热点、抓外宣,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融入数字化、网络化、年轻化的新表达方式,向全世界讲好佛山故事、传播佛山声音,以大流量澎湃正能量,持续擦亮佛山城市品牌形象。”佛山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2022年12月,市委推进佛山传媒深化改革,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用改革的成效为城市文化宣传赋能,同时积极联动网络大V,组成“纷享佛山”新媒体矩阵,有力推动行通济、50公里徒步、叠滘飙龙船、佛山“西甲”、秋色巡游、F3龙超等特色文化活动出圈出彩,打造了一批流量过10亿的现象级IP。

今年年初,佛山推出“佛山请帖——欢迎您来过年”春节文旅系列活动,联动中央、省、地主流媒体,借助网络平台媒体,全方位、立体化对佛山文旅项目进行推介,短短几周时间,佛山文旅活动共收获30亿的曝光量。

“演出+旅行+地域文化”模式已然成为了佛山文旅融合落地的重要场景。

大年初一开门迎客的广东千古情景区在春节期间接待游客41万人次,特别是以3D威亚、大型线阵、巨型LED屏、智能数字系统等高科技手段演绎珠三角文化传奇的大型歌舞《广东千古情》连续多天单日上演9场,共演出65场,打破新开业“千古情”多项纪录。

去年国庆,在佛山青年公园举办的国潮音乐嘉年华(佛山站)活力开场,现场设置非遗展演区,佛山功夫现场表演、本土文创产品集中展示,为“国潮”增添“佛山元素”,累计吸引超8万人共享音乐盛宴,周边酒店“一房难求”。可以说,国潮音乐节、草地音乐节、稻田音乐会……演艺经济成为抓住年轻人眼球的密码。

构建弘扬传统文化新格局,让文明成为城市最美底色

晨曦初露,风吹稻田。刚过去的周末,一场稻田马拉松在高明开跑,上万名跑友迎着朝阳出发,2300多名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在各个重要路口与节点上保驾护航。

路上千般景,最美是文明!佛山全市注册志愿者19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0%。换句话而言,每五个佛山人中就有一个志愿者。

佛山慈善文化根基深厚。从明朝捐资修建通济桥的户部尚书李待问,到抗战时期的济世名医李广海,佛山人历来具有行善积德、帮扶襄助的传统美德。自2015年荣获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后,佛山提出“创文永远在路上”的口号,打造“爱满佛山、向善之城”“志愿之城”“敬业之城”“信用佛山”,厚植文明沃土。

开拓“文化+”新赛道,延续文化基因展现精神魅力

11月16日,第二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开门迎客,今年以“水係南海”为主题,从水脉的流动视角,以埗头为坐标,引导人们走进乡村日常中去感受水的联结、水的力量。

undefined

第二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展品

“当你走到南海,那里的土地、空气、植物酝酿着千百年的能量,在一瞬间给予启示。”艺术家代表邬建享说,这份启示来自龙船漂移,“宁可煲烂,不可扒慢”,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特色,又展现勇敢开放的时代精神。

佛山自古以来以工商业著称,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但无论世界如何变迁,佛山人始终保持着对乡土的眷恋,传统文化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被视为保育活化岭南文化最好的地方之一。

粤剧、功夫、龙舟、龙狮、陶艺、工匠、美食、秋色、祖庙、忠义等文化是佛山的特殊文化符号,这里每一个文化定位都是对佛山历史与现实的深刻理解,也是对“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的新实践。

undefined

佛山醒狮

文化传承,不仅在技艺的传递,更重在精神的延续。

从小深受功夫文化熏陶的李伟峰辞掉高薪工作,专心做蔡李佛拳传承人,在多所大中小学义务担任教练。“想让佛山功夫文化和家国情怀流淌在更多青年人的血脉中。”李伟峰表示。

从南风古灶五百年薪火不灭,到如今全球首条陶瓷工业氨氢零碳燃烧示范量产线成功投产,新时代的佛山人依然秉持务实进取、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续写“佛山制造”的新传奇。“每一步都没有先例,从零开始探索。”蒙娜丽莎董事张旗康说。

在探索传统文化活化实践的路途中,诞生于佛山的国潮服饰品牌HEA,因在服饰中嵌入岭南非遗醒狮元素而深受追捧。“我们愿意给非遗文化做创新衍生品,让更多人关注佛山文化。”HEA品牌联合创始人马亮说,如今的HEA更趋近于一个文化公司,“如何从醒狮服饰IP出发,把传统精气神传播出去才是更重要的。”

近年来,佛山还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新的时尚元素、新的数字技术等赋能传统文化,繁荣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开拓“文化+”新赛道,更好激活传统文化,诠释时代精神。

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六记载,佛山“出秋色”起源于明正统年间(1449年)。穿越六百多年历史烟云,秋色巡游与广东非遗周相融合,引入国潮文化、彩车竞秀、青年文创等元素,吸引了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带动“丁财”两旺。秋色首日,主会场周边五个重点商业体总销售额约950万元,同比增长约6%;客流量超过23万人次,同比增长约13%。

稻浪与音浪共舞,心跳与鼓点共鸣。金秋时节,大沥稻田音乐节暨超模时尚秀、“‘稻’此艺游遇‘稻’美好”南山镇稻田艺术丰收节接踵而至,深入挖掘“稻田”IP,融合烟花秀、稻田鲜花长桌宴、体验非遗五彩陶釉等活动,将艺术与稻田完美融合,吸引大批游客前往。

在佛山创意产业园、禅桂坊,文旅牵引工业遗产重生爆红。前者由6家旧工厂“爆改”成夜间文旅集聚区,推出全国首个“户外落地式裸眼3D舞台”,日均客流高达7万人次。后者将老纺织厂宿舍翻新成数字视听产业园,用“管道”组成的狮头艺术装置、充满童趣的儿童娱乐区域、出片的天台露营咖啡店以及各具特色的餐厅,都被设计成年轻人喜欢的模样,带动整个片区的迭代升级。

“文旅产业核心吸引力是求新求异。在这方面,佛山的优势在于人文风情和岭南民俗。”佛山大学旅游系教授、广东省非遗研究基地主任谢中元说。

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着佛山的城市精神,也不断涵养着这座城市的崭新气质。相信有着深厚文化资源家底的佛山,未来还会“花活儿”不断,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捧与热爱,让绵延千年的岭南文脉焕发出全新的力量。(莫璇)

编辑:郑少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