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明,国庆同辉,在万家团圆、共庆佳节的时刻,仍有一部分人因种种原因流浪在外,与家人失散、与故乡相隔。每一个流浪人员的背后,都是一个期盼团圆的家庭。在国庆中秋双节来临前夕,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以下简称“市区分站”)成功帮助34名特殊受助人员返回家乡,用一次次默默的坚守点亮他们的回家路。

默默坚守点亮回家路
为民初心解心墙,三十载漂泊终返乡
2025年8月底,严千独自来到市区分站求助。工作人员发现,这个清瘦的老人虽然配合,但每当提及回家,眼神便不自觉躲闪。
寻亲工作一度陷入僵局。联系公安部门快速协查显示,严千的户口因三十年未更新已被注销,而多方努力找到的老档案里连一张照片都没有。市区分站通过联系其户籍地派出所、村委会,最终通过寻亲志愿者协助联系上其弟弟严秋。首次视频连线时,严千推开手机,拒绝相见:“没什么好见的。”面对这一情况,工作人员不急不躁,耐心倾听、细致沟通,逐步了解其内心症结。
为了进一步确认身份信息,市区分站联动两地公安机关协同进行DNA采样比对。在等待结果期间,工作人员每日陪伴严千聊天,不谈回家,只谈生活。渐渐地,严千开始吐露年轻时离家原因与多年漂泊经历,心结也慢慢打开。三十多年来,他第一次与家人通话,视频两端的兄弟二人潸然泪下。此时,DNA比对结果也确认了亲缘关系。
市区分站随即联系村干部、当地派出所和镇政府,落实严千返乡后协助其恢复户口、办理安置相关事宜,真正实现“有家可回、有户可依”。
月是故乡明,这个中秋,严千终于结束了三十多年的漂泊。
多方联动打通归途,千里护送温暖回家
几乎在严千求助的同时,另一个更为复杂的案例正牵动人心。61岁的邓中俊因精神障碍长期滞留,其精神状况不稳,身世经历复杂,返乡安置事宜涉及多地多部门协调。那段时间,工作人员与各方沟通的记录就有上百条,从市救助站到区民政局,从街道到社区,一次次说明情况、争取支持。
转机出现在9月初,在各级民政部门协作下,邓中俊的返乡之路终于打通。鉴于其特殊情况,市区分站迅速行动,协调定点医院组建由党员带队的专业护送小组,制定应急预案,备齐物资。在确认邓中俊精神状况稳定、符合护送条件后,9月底的一个清晨,护送小组踏上护送归程。
跨越2000多公里的归途,护送小组全程关注邓中俊的状态,耐心安抚其情绪。当列车驶入家乡车站,一直紧绷的邓中俊第一次露出笑容,一路陪伴的工作人员也欣慰不已。
社工陪伴返乡,七旬流浪老人落叶归根
与前两例相比,71岁的孟治敏的诉求非常具体,他想回老家办理低保,结束二十多年的流浪生活。但这个愿望卡在了一纸离婚证明上。因无法提供离婚证明,他前三次回乡都办不下来。这次他流浪至广州,在街面救助的社工帮助下来到了市区分站求助。
了解情况后,工作人员迅速联系其户籍地及亲属,却意外得知儿子孟先生拒绝相认。孟治敏懊悔地道出,年轻时不负责任的行为伤害了家人,心中愧疚,无颜面对。工作人员再次联系其子,希望搭建沟通桥梁。然而,孟先生坦言,虽已愿意重新接纳父亲,但因无固定工作、经济拮据,无力照顾年迈多病的父亲。
面对老人的无奈与失望,市区分站研究后决定指派工作人员与社工陪同孟治敏返乡协助其办理低保事宜。“很多流浪人员不是不想回家,更多的是忧虑回家后的生活问题,”负责个案的工作人员表示,“我们要帮到底。”
工作人员发现,孟治敏多次办理低保无果的关键在于缺失离婚证明,在工作人员多方协调下,最终通过法院系统查找到当年离婚材料。更暖心的是,市区分站协助孟治敏与当地部门对接,在属地民政部门协助下,为他的低保申请开辟绿色通道。孟治敏持续多年的流浪生涯,终于在中秋前夕迎来转机。
在万家团圆的灯火中,严千吃上家乡的月饼、邓中俊在专业机构得到照料、孟治敏也安心踏上归途。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依然坚守在岗位。团圆,是中秋的底色;归家,是国庆的暖意。这些故事成为佳节最动人的注脚——无论走多远,总有人为你点亮回家的路。正如一位工作人员所说:“团圆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我们的工作,就是让这个起点,尽可能温暖一些。”(来源:广州市民政局)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