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从工厂楼顶起飞,两分钟之后降落在保税区的起降平台上,货物刚一落地,数据就完成了实时上传,货物通关就此完成。
“目前这款无人机最大载重为30公斤,每天可执行2至4架次运输任务。”广州开发区低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吴伟文介绍道,“与传统陆路运输方式相比,节省了50%的时间,综合成本下降约10%。”
这是全国综合保税区首个低空运输智能通关的场景,架起这条空中通关航线的背后,是来自海关、地方政府和企业,打造的低空物流智能监管平台的“软支撑”。
“综保区设有空中卡口,系统会自动向我们发送运抵报告,全流程无需人工干预。”穗东海关查验科科长林灿斌表示,“平台与海关系统高度对接,有效保障监管效率与数据安全。”
在大湾区,“低空经济”应用场景还在不断“跨界”:东莞将打造超100个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在“百岛之城”珠海,靠无人机实现海岛物流配送已经成为常态;广州、深圳无人机在高层建筑消防上也开始发挥不可取代的新作用。
“低空经济”正为千行百业提供“新增量”,而这背后是政策落地、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的合力推动。
推进低空空域改革,广东提前布局起降点、飞行通道、感知网络等基础设施。同时依托5G-A通感试验网,构建无人机“看得见、管得住、调得动”的数字化底座。安全问题、调度问题、监管问题,都在逐步被技术化解决。
“低空管理服务平台可掌握空域实时动态,为企业提供空域申请等一站式服务。”吴伟文介绍,该系统打通了飞行审批、空域管理、调度运营、数据交互等多个环节,不仅实现飞行安全可控,还大幅降低企业参与低空经济的准入门槛。
如今,广东低空经济规模已超千亿,聚集企业超过1.5万家。在技术端,靠不断创新推动场景拓展;在应用端,以真实需求推动产业落地;在机制端,为飞行器让出“空中跑道”、构建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
从试点探索到常态化运营,从技术演示到产业集聚,广东“低空经济”正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总台记者 刘帆 林铭浩 黎冠强 周羽 赵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