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东莞9月10日消息(记者官文清 见习记者徐钡儿)“胡老师,我也考上老师了!”2023年,一条来自学生李诗的消息,让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街道虎英小学思政教师胡嵘苹红了眼眶。从曾经怯生生的“小透明”,到成长为传递教育温暖的新力量,李诗的蜕变,正是胡嵘苹27年思政育人路上的生动注脚。
胡嵘苹课堂风采(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近日,这位躬耕教坛的教师荣获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称号,她用“情意课堂”播撒信仰种子,以“科创思政”点燃报国梦想,在20万公里送教路上传递教育火种,书写着新时代思政教师的使命担当。
情意课堂:让思政课有温度有力量
“宁儿,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课堂上,胡嵘苹哽咽着读完赵一曼的家书,台下孩子们的眼眶纷纷湿润。为了这短短几分钟的诵读,她深夜反复练习,读遍数十封革命家书,只为精准传递“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信仰温度。这堂课不仅入选“学习强国”平台,更获评2021年首届全国思政课教师教学“全国典型经验”。
最美教师胡嵘苹(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思政课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情感的共鸣与灵魂的对话。”秉持这一理念,胡嵘苹将“情意”融入教育主张,创造性地把语文的诗意、音乐的律动、艺术的审美融入思政教学,打造出“诗意灵动,情智共生”的情意课堂。在《开天辟地的大事》一课中,她以“三连问”直击人心:“我们接受这样的条约吗?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我们能答应吗?这样出卖国家出卖人民的条约我们能签吗?”孩子们掷地有声的“不能”,让历史责任感在稚嫩的声音中觉醒。
跨学科融合是她的“教学法宝”。2022年,她将语文、思政与音乐熔于一炉,凭借《边塞风骨傲然立,最是诗中家国情》斩获教育部“诗教中国”大赛全国一等奖,让学生在“大漠孤烟直”的意境中触摸“中国脊梁”;2017年,《拉拉手交朋友》一课通过游戏与互动,教会孩子悦人悦己,摘得跨省区教学展示一等奖。“课堂因情意而美,学生因情意而润,当情感真正流淌,素养便会自然浸润。”胡嵘苹说。
科创思政:种下科技报国的种子
“技术不行就是被卡脖子!”一次《科技强国》课上,学生的尖锐发问没有让胡嵘苹回避。她播放黄令仪院士“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耻辱”的采访视频,反问学生:“如果每个中国孩子都像黄院士一样热爱,芯片难题会不会早一天突破?”课后,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胡老师让我知道,批判的种子要种在热爱的土壤里,才能长成打破技术封锁的大树。”
与孩子一起走进科学(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为了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科技力量,胡嵘苹带孩子们走进中国散裂中子源,听科研人员讲述“国之重器”的研发故事。返程路上,一个女孩坚定地说:“胡老师,我长大后也想像他们一样!”第二天,胡嵘苹收到了一瓶学生自制的防蚊水——这是孩子看到她被蚊子叮咬后,用所学知识付出的真心。这瓶稚拙的防蚊水,不仅是学生关爱他人的体现,更是科技报国种子悄然发芽的见证。
胡嵘苹执教《科技力量大》(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2024年科技节,胡嵘苹与东莞思政团队主创的《科技力量大》科创思政课,线上线下联动全国十地,覆盖700万学子。有学生在木棉花瓣上写下:“您让我们看见,科技的光里藏着家国的心跳。”这正是她所期待的育人效果:在孩子心中种下科技创新种子的同时,更种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种子。
时政述评: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今日时政:三星堆又‘上新’了!”每天课前五分钟,胡嵘苹的课堂上都会响起学生们的时政小播报声。而在15分钟的时政述评课上,师生同台“辩论”更是常态。曾有一堂课,师生围绕“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争得面红耳赤,最终达成“技术向善,关键在人”的共识。
胡嵘苹课堂(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胡嵘苹创新推出“师生同台时政述评模式”,变学生被动听讲为主动讲解,变成人视角为儿童立场,变单向灌输为教学相长。从“三星堆考古”聊到“乡村振兴”,从“冬奥会科技”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童眼看脱贫”到“点亮中国梦”,鲜活的课堂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这套模式不仅获评教育部首届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基本功展示典型经验,胡嵘苹指导的欧阳莉老师也凭此获得全国第二届同类奖项,形成“一城两例”的佳话。曾经的“时政小白”学生绣绣,如今会主动查阅资料分析“航天育种”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她感慨:“胡老师让我们知道,国家大事离我们一点也不远。”
山海送教:让每盏山村灯火都明亮
“老师,你会再来吗?能不能留下来?”在新疆喀什的课堂结束后,孩子们紧紧抱住胡嵘苹,不舍的话语让她眼眶湿润。这样的场景,在她27年的教育生涯中屡屡上演。5年山区支教经历,15年帮扶送教时光,她的足迹遍布广东韶关、清远,河南商丘,新疆喀什等33个省市,累计行程超20万公里。
边远山区任教(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在贵州铜仁,课后40多个孩子围着她要签名,一张张留言小纸条成为她心中最珍贵的礼物;在偏远山村,她用生动的思政课让孩子们看到大山外的世界。胡嵘苹的背包里,始终装着两样东西:一台用于备课的电脑,和一叠孩子们送的小纸条。“每颗种子都该被看见,每片土壤都值得被耕耘——教育强国,不仅仅是让大城市的课堂更亮,而是让每一盏山村里的灯都亮起来。”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如今,胡嵘苹已成长为全国模范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她带领团队研发的“科创思政”教学模式被大湾区23个区县复刻,“情意思政”课例在新疆、西藏等16个省市区推广,上千名教师受益。
“我只是做了一名思政教师该做的事——用真心换真心,用信仰育信仰。”面对“最美教师”的荣誉,胡嵘苹依旧保持着最初的笃定。27载春秋,她以心为灯,以爱为引,在思政教育的田野上默默耕耘,照亮了无数学子的成长之路,也为新时代教育事业注入了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