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8月27日消息(记者郑少纯 实习记者宫艳楠)8月26日,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专场)在广州召开。
会议设置了岭南特色现代农业成果展示专区。央广网记者看到,现场展示了广东省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成果、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成效以及高校科研机构涉农最新技术突破。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展区(央广网记者 郑少纯 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张殿昌现场向央广网记者介绍了该所在养殖、水下清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记者获悉,近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累计推广深远海重力式网箱1300多套、深远海桁架网箱4套。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张殿昌(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宫艳楠 摄)
“通过该技术的实施,可以充分利用深远海优越的水质条件,使养殖鱼类生境接近自然状态,病害发生率低,单位水体产量是近岸网箱的2倍以上,相同海域面积鱼类产量是近岸网箱的3倍以上,成活率通常比近岸网箱高20%以上,单位养殖水体网箱造价成本节省15%。”张殿昌说道。
但在养殖过程中,网箱网衣极易被一些生物所附着,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因此网衣清洗是一项关键工作。据张殿昌介绍,深远海养殖网箱水下智能清洗机器人可以实现对大型网衣的常态化清洗,同时通过机器人搭载视频摄像,还能起到监测网衣破损的作用。
产业的飞跃,始于种业的突破。央广网记者获悉,作为适应南方外海网箱养殖的优良品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的卵形鲳鲹育种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团队正致力于选育饲料转化率更高的新品种,目标是将其饵料系数从目前的2.2降低到1.5。这意味着每斤鱼的饲料成本可降低至3元一斤,对产业提质增效意义重大。”张殿昌说道。
张殿昌同样关注卵形鲳鲹在加工端、市场端的表现。他建议,在加工端,应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将鱼骨、内脏等加工成胶原蛋白、鱼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并加强预制菜研发,真正拓宽市场需求。“同时,探索‘鱼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也能进一步拓展产业空间。”
目前,卵形鲳鲹已“游出”沿海,进入了哈尔滨、新疆等内陆城市的超市和餐饮渠道。
“小龙虾和牛蛙的成功,是消费端带动养殖端的经典案例。我们需要两端发力,既要把养殖端做好,也要培育好市场端。”张殿昌认为,随着品牌打造和市场推广的深入,卵形鲳鲹的市场将持续扩大,“今年7月,卵形鲳鲹登上国际推荐会的舞台,引起了国际市场的关注,期待它能如罗非鱼般成为全球知名的鱼类。”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