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9月7日消息(记者官文清 实习记者徐钡儿)随着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残特奥会的临近,“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的氛围日益浓厚。由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新闻广电宣传部主办的“我是全运播音员”活动,正成为高校学子展现专业风采、传递体育精神的重要平台。

活动海报(央广网发 主办方制)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以下简称“广应科”)积极投身此次体育盛事筹备,作为主动参与的民办高校代表,从学校统筹到院系联动再到学生参与,全链条发力,不仅为活动注入强劲动能,更以实践育人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播音专业分享大会(央广网发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供图)

校院协同发力 全链条保障赛事参与

“全运会是国家级高规格赛事,其播音员选拔标准与行业前沿需求紧密对接,正是学生实现从课堂学习到实战演练跨越的优质平台。”广应科党委书记陈光团在谈及学校参与活动的初心时表示。自活动启动以来,广应科将其作为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契机,迅速构建起“学校统筹+院系落地”的组织体系——在文学与传媒学院开展专题宣讲,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为核心参赛群体,同时鼓励全校感兴趣的学生积极尝试,最大限度激发师生参与热情。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陈光团(央广网发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供图)

为帮助学生以最佳状态备赛,学校组建了由播音主持专业教师构成的专项指导团队,提供“全流程、定制化”支持。从比赛稿件的撰写优化、参赛作品的内容打磨,到录制环节的镜头表现、语言节奏把控,教师们通过小组辅导、一对一沟通、模拟录制反馈等方式,逐环节帮学生解决问题。“我们不仅希望学生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更期待他们能在实战中锤炼专业本领,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陈光团补充道,这一举措也与学校“适者大成”的理念、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高度契合。

在陈光团看来,“我是全运播音员”这类实践机会,能为学生带来多维度的长远成长价值。从能力提升维度,赛事备赛与参与过程能集中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临场应变和跨领域协作能力,这些正是未来职场竞争与人生发展的核心优势;从认知拓展维度,国家级赛事平台的沉浸式体验,能打破课堂学习的边界,极大拓展学生的行业视野和社会认知,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理解学校“适者大成”的核心理念,真正实现从“校园人”到“社会参与者”的认知转变。这种实践育人模式,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度契合——广应科不仅注重通过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依托产教融合项目深化实战能力培养,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积累经验,成为兼具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教学融实践 传媒特色赋能全运播报

作为承载学校传媒类专业教学与实践的核心院系,广应科文学与传媒学院将“我是全运播音员”活动视为专业教学的“生动延伸”。据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赵金钟介绍,学院播音主持、新闻学专业始终以“实践为核心,对标行业需求”为办学特色,依托虚拟演播厅、实景演播厅、录音棚及新声工作室等平台,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实践教学环境;同时,由深耕媒体行业的一线从业者、资深教授与海内外高学历青年教师组成的立体化师资团队,确保教学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

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赵金钟(央广网发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供图)

在本次活动备赛过程中,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王海龙结合全运会赛事需求,针对性开展体育解说技巧、全运主题稿件撰写等专项教学,以行业播音员标准打磨学生作品。“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大广赛等权威赛事,对接主流媒体实践资源,就是为了让学生提前适应行业节奏。”赵金钟表示,此类高水平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深化理论认知、提升核心竞争力,更能积累行业人脉资源,为未来从“校园人”向“行业人”转变奠定基础。

赛事筹备培训(央广网发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供图)

学子逐梦展风采 青春声音传递体育精神

“学校承办了十五运会的部分赛事,我被播音员沉稳又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打动,那一刻就想:如果能以这样的身份参与全运,该多有意义。”谈及报名契机,广应科2024级播音专业学生张宇星眼中满是期待。抱着“挑战自我、传递体育精神”的目标,她选择以杭州亚运会游泳赛事解说作为初赛作品,通过双屏联动形式,生动还原潘展乐、王浩宇两位中国选手在赛场冲刺的精彩瞬间。

2024级播音专业学生张宇星(央广网发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供图)

备赛过程中,卡壳、情绪把握不准等问题曾让张宇星困扰,但她通过“拆稿分段打磨+镜面反复练习”的方式不断调整,更在指导教师王海龙的帮助下逐步突破瓶颈。

活动赛事培训(央广网发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供图)

“无论结果如何,能将课堂所学用于全运相关实践,近距离感受赛事氛围,这段经历已经足够珍贵。”张宇星的心声,正是广应科众多参赛学子的缩影——他们以青春之声为笔,在全运筹备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勇担高校社会责任 持续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除“我是全运播音员”活动外,广应科在十五运会筹备中已留下诸多亮眼印记:作为国内民办高校中唯一承接十五运会赛事的单位,成功举办群众比赛毽球项目决赛;组建500余人赛会志愿者团队,服务体操、毽球、足球等赛事;更深度参与共建广东省毽球队,助力队伍包揽该项目6枚金牌,实现“金牌留粤”。

在陈光团看来,高校在助力大型体育赛事、推动体育文化发展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高地,广应科始终认为体育是塑造青年学子健全人格、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在参与十五运会筹备过程中,学校不仅为赛事提供专业人才与智力支持,更创新性地将赛事服务转化为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最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面向未来,广应科将继续坚守这一育人初心,学校计划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推动传媒、体育等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强化体育科技、体育文化等领域的学科建设;同时,持续引导师生将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把论文写在服务社会一线,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高校的教育力量与实践力量。

【报名须知】

本活动以广州地区为主,不限地区,广州以外城市的大中小学生也可报名参加。根据参赛对象学段分为萌新组(小学1—3年级)、小学组(小学4—6年级)、中学组(初中、高中阶段学生)、大学组(高校在校学生)。

选手需以邮件方式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并附一段播音展示视频,发送至指定邮箱cnrgd@cnr.cn。

邮件及视频标题格式均为:姓名+组别+学校。

邮件内容包括:

自我介绍:以word或wps等文本形式提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姓名、性别、年龄、报名组别、学校、联系电话、联系地址、身份证号码、个人特长、个人最感兴趣的运动项目。

作品简介:以文本形式提供。

展示视频:题材不限,时长不超过60秒,大小不超过50M,格式统一为MP4。作品需满足普通话标准、语音规范、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语言流畅、感情真挚;准确把握作品基调,完整流畅展现内容,富有舞台感染力与表现力;可借助音乐、服装、道具等手段融合呈现诵读内容。

【特别提醒】

部分报名邮件此前未在自我介绍中填写“个人最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建议补充该内容后重新发送报名邮件。

部分报名邮件的“自我介绍”未采用文本格式;部分展示视频非MP4格式,建议统一格式后重新发送报名邮件。

【咨询电话】

(020)83515339(工作时间)

编辑:郑少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