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4月29日消息(记者罗世伟)在惠州市博罗县莲湖村,溪水缓缓流淌,新铺的道路串联起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在珠海市斗门区大赤坎村,村民在直播间里推介着自家出产的鸡仔饼;在广州市花都区塱头村,雨后的青砖古巷中,文化展馆与百年民居交错生长。
随着“百千万工程”不断向纵深推进,广东各地的田园村落正焕发出新的气息与活力。县域振兴、产业焕新、风貌蝶变,正在田野间徐徐铺展,成为广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绿道串起乡村产业与生活
惠州市博罗县莲湖村,位于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麓。近年来,莲湖村依托“缚娄山水”乡村振兴示范带,通过道路绿化、村容整治和设施升级,引入莲湖水上乐园、芯芽农业、惠和配送中心等项目,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带动超过三万户农户增收。
村内还设有缚娄文化驿站,围绕岭南古村的生活场景,打造“赏林、映池、听荷、画影、观山”五大主题节点,使传统文化在乡村更新中延续。
离开莲湖村,来到博罗县长宁镇罗村村,玄碧湖环湖绿道沿水岸铺展,总长逾八公里,串联起草滩、花阶、林谷与观湖台,成为市民休闲、游客骑行的新去处。产业与生态在这里相得益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玄碧湖露营地(央广网记者罗世伟 摄)
数字赋能乡村
珠海市斗门区大赤坎村,有着近八百年的建村历史。走进村子,菠萝蜜、芒果、榕树、乌榄等古树高大茂密,枝叶交错成荫。
而在村头,一座刚启用不久的电商直播基地,为这座古老村庄注入了新的节奏。基地集直播培训、产品展示、线上销售于一体。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位村民主播正介绍着当地传统小吃鸡仔饼,屏幕那头不断有观众留言下单。
大赤坎村村民直播带货(央广网记者 罗世伟 摄)
该村后备干部彩玲向记者介绍,自基地启用以来,已开展了三场集中培训和两场直播,帮助村民掌握电商技能。其中,一家专注叉烧产品的直播店铺,累计销售额已突破30万元。
古树之下,是代代相传的生活;屏幕之前,是走向更远市场的新希望。传统与现代在大赤坎村并肩而行,乡村振兴的步伐由此加快。
花海与古巷 共绘乡村新风貌
在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马岭村,记者沿着绿道走进观花植物园,各色三角梅在微风中摇曳。依托“花卉+文旅”发展方向,马岭村大力发展花卉、特色民宿、灯光夜市等业态,打造集观赏、研学、休闲、娱乐、餐饮等为一体的都市农文旅综合体,村集体收入由100万元增长至500万元,昔日的“空心村”蝶变为和美乡村“打卡点”。
马岭观花植物园(央广网记者罗世伟 摄)
马岭观花植物园目前已引入500多个花卉品种,未来将持续扩展国际引种,形成花卉科研与旅游相结合的特色产业链。
驱车转入炭步镇塱头村,村口的灰砖门楼与镬耳屋群映入眼帘。这里完整保存了388座明清时期青砖建筑,是岭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村。
近年来,花都区通过“政府+企业+村集体”合作模式,引入慈善资金近3亿元,建设春阳台艺术文化中心、“和春住”民宿、塱那头公共绿地等项目。2024年塱头村接待游客人数已超过96万人次,较上年增长超过四倍,乡村的历史文脉与产业活力在这里融合交汇。
乡村的变化,藏在新铺的绿道里,藏在直播间的一声吆喝里,也藏在古村巷道的光影之间。从山水环绕的莲湖村,到数字赋能的大赤坎村,再到花海与古巷共生的马岭与塱头,不同路径,不同故事,交织成一幅扎根大地的振兴图景。广阔乡野之上,一个个村庄正以实干积累新的收获,在乡村振兴的步伐中,走向更加充盈的明天。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