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第五届第一次会员大会在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召开。大会回顾总结第四届理事会的工作,选举产生第五届理事会。
大会现场
推动理论建构到成果落地
1992年1月16日,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正式成立。三十三年来,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召开大中型学术研讨会23次,小型座谈会不计其数。在1993年和1994年连续两年举办的国际学术论坛中,关于“中医药文化与民族凝聚力”“民族文化素质与现代化”的议题激发起国内外学者的深度思考,成为当时学界的热点。
与此同时,研究会成员在多家重量级媒体发表千余篇论文,出版专著20余部、论文集21套。这些作品涵盖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为中国社会科学建设留下了珍贵的学术遗产。
研究会成员还把研究成果带入教学与社区——在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南国商学院等院校开设“中华民族凝聚力”课程,推动学术成果“下沉”“落地”。
四届理事会引领新篇章
第四届理事会自2013年12月30日接过接力棒以来,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命题不断向纵深推进。十余年来,研究会坚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牵引,先后举办7次大中型研讨会,多次专题论坛。
尤其是与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联合举办的两届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分会场——“文化传承与国家凝聚力”“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不仅收到论文200余篇,更有23篇获奖,显示出广东在该领域研究中的“领跑者”地位。
研究成果陆续出版成书,七本论文集、一本文稿汇编、三部学术专著,凝结着研究者的心血与执着。其中,《中华民族向心力研究》作为省“十二五”哲学社科重点委托项目,体现了研究的高度专业性和前瞻性。
“研究不是空谈,而是要解决问题。”这是第四届理事会的共识。研究会紧扣时政与社会脉动,不断提出具有战略意义和现实操作性的思考。研究会将文化传承与国家认同系统融合,不仅研究文化符号、礼仪制度、历史记忆的功能,更关注如何通过教育和传播,将文化变成公众可感知、可认同、可传承的集体记忆。
在队伍构建方面,研究会注重“年龄结构优化、学科背景拓展”,近年来新增80余名会员,涵盖政治、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同时,理事会还制定了完整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从财务、会计到印章、档案、项目评审与课题管理,确保学术严谨、组织高效。这种现代化、制度化的管理方式,也赢得了社会组织管理部门的高度肯定,获得了“优秀会员单位”“最具影响力学术团体”等多项荣誉,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为第五届理事会顾问发放牌匾
五届理事会再迈新征程
新当选会长李阳春指出,要强化组织效能,提升研究水平,把理论研究、政策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把班子力量与全民力量凝聚起来。
同时,着力构建以组织引导、问题导向、实践探索、创新融合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研究体系,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聚焦现实重大问题,深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结合数字经济与社会治理变革,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同步发力,形成高水平、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新时代国家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新征程上,新一届理事会要高举旗帜、坚定信仰,带动广大会员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用理论武装头脑,用行动践行使命。要激发组织动能,强化基础优势,汇聚人才力量,建强学术平台,阐释新思想,深究新理论,提炼新成果,形成有高度、有厚度、有力度的理论成果。
“研究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项政治责任,更是一份历史使命。”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宗教委党组书记、主任张科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与魂,是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强力引擎;二是提升研究贡献度和社会知名度,将理论研究向决策咨询延伸,用“广东智慧”服务“国家大局”;三是推动研究会制度规范化、学术专业化、管理现代化,打造新时代的智库团队。
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方赛妹高度评价了研究会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建设中的先行作用,表示将继续为研究会提供平台资源和智力支持。
常务副会长潘清和秘书长冯颖红表示,新一届理事会和秘书处将持续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学科建设,深化理论研究,拓展社会实践,续写“凝心聚力”的时代华章。(常子健)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