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梅州3月20日消息(记者官文清 郑少纯)明前采茶正当时。在广东省兴宁市径南镇的茶园里,茶农们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新梢茎梗,轻力上折,采下一株株已“开面”的岭头单丛。
茶农正在采摘已“开面”的岭头单丛茶(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3月19日上午,央广网2025云遇中国·采茶春山上特别直播节目在福建、海南、四川、江西、湖北、广东六地进行联动直播。
在径南镇的茶园里,茶农张雪梅一边教央广网记者采茶,一边讲述着岭头单丛的特点。“和许多以采摘嫩芽为主的茶叶不同,岭头单丛,需要在嫩芽‘开面’,也就是叶面完全张开后的三至五天才能开采。每年三月下旬至清明节前是最佳采摘期,这时候采下的茶青能‘抗’住加工过程中的多次‘摇青’,最终淬出带有蜜香的乌龙茶。”
记者体验采茶(央广网发 直播截图)
被采下的茶青,两个小时内就会被送到加工厂里。记者在加工厂里看到,翻炒、揉捻、烘干……各个环节上的机器有条不紊地运作着。
加工厂负责人张新秋告诉央广网记者,茶青需要经过萎凋、摇青、杀青、揉捻、烘焙、拣剔、炖火等工序的“淬炼”,才能制成兴宁乌龙茶。其中,摇青最为关键。“摇青一般为七次,每次之间要静止两小时左右,使梗中水分输往叶中。摇青至叶脉透明,叶缘红变,花果甜香显露为适宜。”张新秋说道。
“摇青”环节的岭头单丛茶(央广网记者 郑少纯 摄)
岭头单丛茶,这个从凤凰水仙群体种中单株选育而成的茶树良种,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到兴宁后,如今已成为当地茶产业的“明星”。2021年,“兴宁单丛茶”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2023年,“兴宁单丛茶”入选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4年,当地建成“兴宁单丛茶文化馆”。
在整个兴宁市,茶叶种植面积约4.1万亩,而岭头单丛的种植面积就占了约3万亩。“兴宁属南亚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大部分山地属红壤,偏酸性,含硒量较多,非常适宜喜酸的茶树生长。”兴宁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钟学文向央广网记者介绍道,“而径南镇,尤其适合茶叶种植、加工,这也是我们兴宁唯一一个省级茶叶技术创新专业镇。”
小小一片叶,致富一方人。“近年来,径南镇采取‘强禀赋、优种植、重加工、扩销售、促融合’茶产业发展五项举措,持续促进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兴宁市径南镇副镇长李国强说道。眼下,径南镇已成为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茶叶)专业镇,全镇共种植茶叶2.3万亩,有茶叶企业(合作社)69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合作社3家。

关注精彩内容